|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44:0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人为因素:60~70年代,在农业生产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全面发展,农业结构不合理,自然界良性循环未能得以恢复。 乱垦滥伐,破坏植被,坡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山区沿袭广种薄收的习惯,导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造成“山上开荒,山下遭殃”的恶果。加之林业部门过量采伐,破坏生态平衡,使土地表面失去保护,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洪枯流量变幅增大。遇暴雨,洪水倾泻而下,造成水土流失。1949~1981年,山区开荒地40838亩,相当山区现有耕地的53%。 山区交通、水利、工矿等建设工程的弃渣、沙石倾入河道,增加洪水推移质,引起新的水土流失,也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因素。山区80%耕地,采用人工顺坡自下而上挖垦法,使坡耕地复盖差,加剧了水土流失。危害了工农业生产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的危害 历史上周至山青水秀,水土流失甚微。20世纪50年代,沿山古树林中,白鹤成群栖息,现已绝迹。深山狼豹少见,老虎绝迹。林地的锐减,使县境内雨量递减,旱情加重,冬干伏旱频繁出现。 县内水土流失区坡耕地面积大,耕作粗放,倒山轮种传统习惯未得以改变,土层减薄,有机质含量减少,极难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甚至土走石出,逼迫弃耕。如就峪公社马岔大队,1949年全大队228人,370亩耕地,亩产100公斤,总产41200公斤。而到1980年人口增至423人,耕地达1092亩,亩产却降到62公斤,总产仅33852公斤。 山区森林面积锐减,拦蓄雨水能力降低,暴雨易成大洪,而水土流失淤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减小,潜伏危险已形成。如1963年8月~1981年8月山区因暴雨、连阴雨造成滑坡、塌方、泥石流等重力侵蚀103处,137万立方米,冲毁林地338亩,坡耕地811亩,草地266亩,毁房123.5间,死2人,死牲畜2头。冲毁河滩造地4094亩,仅1981年7月1次洪水就冲毁黑河堤防36处,2906米;8月又冲毁黑河堤2处,长440米。 水土流失使渠库淤积。如黑惠渠东干渠团标河至田峪河间,1980~1981年年均淤积量为2.7万立方米,为常年淤积量的1.8倍,又如楼观镇塔峪水库库容11.6万立方米,1974年建成,到1980年7月洪水过后,水库基本被淤平。全县水库及小坡塘,到1982年就损失库容120万立方米,相当减小灌溉面积1万亩。 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影响交通。如西宝公路黑河大桥处河床,1976年通车时比桥墩基础平台低0.6米余,至1982年已淤到平台以上约0.8米余(且每年运走建筑沙石3~4万立方米未计算),相应减小黑河泄洪能力600~700立方米,1980~1981年洪水,冲毁西宝公路南线,曾被迫绕行。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