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40:1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魏至隋代,滥伐平原林木。唐代在就峪设置将作监,掌管林木采伐,供应长安城等处的建筑木材。唐会昌中,含元殿换1柱,军司下周至山场购买,悬重赏。有木工遇见1棵巨材,其径将近1丈,长10余丈。未伐倒。由于秦岭沿山的过量采伐,杜牧发出了“蜀山兀,阿房出”的喟叹。宋代,县内平原的木材已被伐尽,浅山已难于采伐到大木。明代中叶以后,沿山森林全面采伐,浅山森林所剩无几,大部分成为童山。 清代中叶,“周至县境内的秦岭山地,约100公里的深山道路上,经常有五六千至一万余名采伐大木的人。同时,砍伐森林辟为农田的面积也在扩大。道光二年(1822)县内的辛峪、黑峪、西骆峪林地都渐次垦种,农田从山北坡直到渭河河谷,连成一片。滥伐滥垦,使周至县的黑水河上游森林已退到老君岭。”(《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 清道光四年(1824)在周至和洋县间置佛坪厅,同知景梁曾招抚移民,在秦岭南坡(今老县城村一带)砍伐遮天蔽日的原始松林,修城垦地建房。到民国15年(1926)佛坪周围10余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砍伐。1824年建城时留下的10来株松树,零散在遗址中,高十几米,城西的一株塔形古松,胸径3米,高20余米。 清代大量砍伐深山木材,由于路途艰险,大多改为水运,使黑河中上游的厢运业兴盛了200余年,厢运利用黑河水流运木材,称为赶厢。厢运兴起乾隆年间,盛于嘉庆、道光年间。沙梁子三义庙碑载:清道光九年(1829),修建三义庙时,捐款或捐物的木材商号有一义厢、三太厢、十斗厢、十士厢、十仝厢、三义厢、二义厢、永义厢等家,嘉庆年间,在木材商号集中的黄池峪口和殿镇等地设镇级建置。同治年间,厢运一度衰落。清末,黑河沿岸的著名木材商有八大号、李家、宋家等。使厢运延续到民国33年(1944)歇业,黑河及主要支流两岸山上的美木良材几乎砍尽。 民国初年,各山峪内,仍然大量砍伐森林。黑河口以上,开设有多处大木场:田峪山口,是木材商聚集之地。主要有终南采木场、马召雷关仙木场、福兴木场、中兴木场及店子头各木店(店子头木店有:徐盛明、天兴德、协全祥、义盛永、万顺公、同义和、敬胜裕、复成永、正兴福、建兴、德盛恒、生成、林子厚、全盛福等14家)从事木材砍伐和贩运销售。有10家炭窑砍伐木材烧木炭。 山中森林经300多年的砍伐,破坏严重。“如辛口子至板房子一带,长约百余里,其中除老君岭北坡洞子沟一带,因阴湿险峻,破坏后所生之华山松、山杨杂木林,尚有片段存在外,余均为濯濯童山。黑峪至柳家河一带,长约30余公里,全为秃山。沙梁子、清水河、构沟梁等地,则见多处山坡杂木,均于最近焚毁,开为农田,残迹历历在目。”(白荫元《整理秦岭中区森林之意见》) 伐木场 秦岭伐木场自1958年先后在王家河的黄草坡、厚畛子乡的钓鱼台、麻地、西老君岭、官程子等地及甘峪湾的四方台林区,采伐木材5000余立方米。西老君岭、官程子、麻地木材用架子车和汽车运出钓鱼台,王家河均通过黑河水漂流至黑水口上岸。以砍伐松、桦、杨原木为主,大多就地销售。 周至县伐木场,自1971年投产,在板房子地区的云龙沟、南天门一带林区采伐1万余立方米,销售于本县。1973年合并于厚畛子林场。 板房子公社伐木场,从1959年7月至次年4月底在大蟒河沿岸,采伐以松、杨为主的原木1200余立方米,经大蟒河流放入黑河,在黑水口上岸,木材售给小洋铁路单位。年底撤。 广济乡伐木场,1959年办,在陈家河沿岸采伐木材500立方米,经陈河流放汇入黑河,在黑水口上岸,由乡上销售。1960年撤。 1950年修复宝鸡至天水段的铁路,在周至县平原收购木材120余立方米,作枕木用。 集体林木材生产,按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交通不便时,仅能加工些枋板,人力运出,交售给木材收购部门。周城公路通车后,1983~1986年生产木材1.59万立方米,其中1985年生产5700余立方米。 林副产品 民国重修《周至县志》记载:“林副产最盛者桃、杏、李、柿、核桃、粟子、葡萄……木瓜、梨、石榴。山葡萄黑色,人工采以酿酒味美,未得良方故较其他为逊。橡林之猴头菌,形似猴头有雌雄,获其一,寻之必有偶,其价值昂贵。山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若夫穷民,以山求食,计日往来,则有烧炭也,折薪也,割漆与蜜也,击狐射虎,捕鹿也”。50年代后,山民在种粮之余,以副养农,主要副业有: 烧炭 民国时期,秦岭北坡,制炭者为平原人,制炭技术陈旧,砍取麻栎、铁橿等树种,置于炭窑中,点火燃烧。窑有两种:一为包包窑(暗火)称钢炭;二为马窑(明火),质量差,不耐火。炭农多用包包窑。每百斤柴可制炭10~15公斤。从每年8月~翌年4月,每6~9日制炭1窑,每窑出炭65~75公斤,炭价每公斤1元左右。马窑每次制炭350~500公斤。由炭农背至马召镇等沿山集镇出售,炭商有时贩至武功、咸阳等地出售。1941年8月~次年4月,在下洞子沟、构沟等9处,有胡孝先等16家烧炭。50年代起,由林业部门下发20多个炭窑证,出炭10余万公斤,主要用于烤火、饮食业。 割漆 割漆业历史悠久,传说“秦二世修阿房宫,于周至县南五里开渠运漆,称漆渠”。漆农采割漆液,为县内传统的外贸出口物资之一。漆农选择在10年生以上漆树,采割技术上有黄龙缠腰、画眉眼、牛鼻型3种。第一种是掠夺性采割,毁树损资,后两种广为提倡。1950~1989年县内收购生漆87.3万公斤,其中1982~1986年收购10.85万公斤。1979年收购量达6.9万公斤,创历史纪录。漆农多为四川、甘肃及本省商洛等地人,每年春季探山承包,5~10月入林生产。粮食、商业部门在粮、油、布等方面给予奖售,国家林业、商业两部将周至列入生漆基地县之一。 其它林副产品:年约生产扫帚5万把,山棍20万根,其次还有蜂蜜、野味、兽皮、野菜、野果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