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37:3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第四纪最末一次冰期后,茂密的森林是县内的天然植被。原始人类在森林中栖息、繁衍。新石器时期,青化、马营等地的原始农业渐渐兴起,当时草木郁茂,禽兽繁殖。人们为扩展耕地,刀耕火种,局部砍伐森林。春秋时县内的山区和平原,大部是森林。由于人口渐多,林地被陆续开垦。秦汉时黑河迤西大约已是“富者田连阡陌”了。 秦建都咸阳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21)把周至黑河以东的平原划入上林苑,在苑内营建长杨宫等著名宫观,宫中有垂杨数亩;又从各地移来名果奇树,栽植苑中。 西汉初年,上林苑一度荒废,高帝十二年(前195),允许农民入苑开垦种粮。汉武帝(前141~87)又辟为宫苑,苑内不仅种植了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3千余种,还放养着许多珍禽异兽,供帝王和贵族游玩、射猎。又建成以树木命名的五柞宫、葡萄宫、青梧观等。五柞宫中,5棵大柞树皆上枝连抱,覆荫数亩;葡萄宫前,柔蔓碧叶中,累累葡萄,如珠似玉。还有桑林环绕的茧馆,以及林木掩映的众多建筑。周至现存唐代树木,有楼观台岩榆,树高17米,胸围4.2米。黑山寺、老关庙等寺庙亦有唐代树木。太宗李世民,曾到哑柏一带游猎,在柏树下曾乘凉小憩。 周至林木,在民国重修《周至县志》记有:“木之佳者,南山白骨松、枣松、油松,铁杠烧炭,椴皮为履,花有紫荆、紫薇、辛夷、丁香、黄桂、杜鹃、大梨花、海棠、腊梅、迎春花、鸡冠花等。小麦屯之玉兰树近2围,亦花中不多见者;北洪水河滩墨牡丹尤为可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对周至森林进行普查,分原区和山区进行科学划分。 周至的原区(海拔399~780米)森林,属陕西森林分区的关中平原栽培落叶阔叶林区。原区人类活动频繁,长期垦殖,天然林已破坏殆尽。残留的侧柏零星生长,或与一些落叶阔叶树构成杂木林,镶嵌在农田、荒山和居民点周围,与次生林、人工林相呼应。50~80年代,四旁植树保留418万株;建成黑渭河护堤林带;渭河林场2860亩速生丰产林;竹峪乡3.95万亩农桐间作林,竹林1500余亩;竹峪乡张龙、民主村3千余亩刺槐林;马召乡林场造林1000亩;熨斗村造林2800余亩等。1985年以来沿山丘陵区种植杂果万余亩。 原区以农作物植被为主,在四旁和滩地、河岸、坡地上,栽植多种杂交杨、臭椿、榆树、泡桐、槐树、侧柏、毛白杨、小叶杨、水杉、桑树、构树、柳树、皂荚、杜仲、山萸、刺槐等乔木,灌木有黄杨、女贞、紫穗槐、月季等,以及苹果、核桃、杏、桃、柿子、石榴、梨、枣等。四旁植树有的联行成带,有的成片为林网,减轻灾害程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生产批量木材、薪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周至山区属陕西省森林分区的落叶阔叶林带,秦岭山地为落叶阔叶与针叶林区,秦岭西段为栓皮栎、锐齿栎、巴山冷杉、太白红杉林小区。大部分为次生林。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中高山区。林区乔木100余种,灌木360余种,草本500余种,苔藓和菌类亦有相当种类。由于高度差异,林海中不同植物结带成层,岁有荣枯,花开应时,构成色调分明的垂直带谱。 一、落叶栎林带 分布于海拔780~2300米之间,所占面积广大。主要有栓皮栎林、锐齿栎林、麻栎辽东栎林、山杨林、华山松林、油松林、侧柏林等。栓皮栎林占优势,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6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低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影响,多为萌生林,海拔900~1600米处有纯林。锐齿栎分布于1000~1900米之间的山坡土层较厚处。麻栎林生长于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湿度较大的地段。辽东栎分布于海拔1500~2200米之间,少为纯林。山杨林生长于海拔700~2000米的山地阳坡或山沟中,呈小块状,多为次生林。侧柏林分布于海拔700~1100米的低丘陵地区,呈块状或零星生长。华山松在海拔1100~1800米的山脊、山顶、陡坡处分布较多。白皮松生长在河谷两岸陡峻的断崖绝壁上,根扎岩缝,树干弯曲,姿态各异,成材较少。林中乔木有茅栗、漆树、山杏、黄连木、山杨、太白杨等。林下灌木有狼牙刺、黄栌、胡枝子、杭子稍、绣线菌、胡颓子、连翘、箭竹等。草本有黄背草、芒、大油芒、蒿、野棉花、披针苔、野青茅、地榆等。藤本植物有猕猴桃、五味子、清风藤、三叶木通、串果藤、南蛇藤等。[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