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35:1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县志》云:“陈榕门先生抚关中,特兴蚕政。周至介在岐丰之间,尤所留意。前令领桑万株,因先生调任湖北,后竟未种成林。儒(邹儒)到任日,止得三千株。劝各士民分植之,逐皆畅茂。明年,先生回任,复加举行,儒令邑民养家蚕,又请蚕夫收放山蚕,以为诸事民倡。因春霜寒冷,蚕不甚旺。至六月,又率两乡士民,在各峪放养秋蚕,儒亦放于新峪华山。八月中旬,蚕夫来,告成茧。儒闻而喜之。因涉山颠,见山蚕之盛,顾而乐之,至日久及返”。邹儒倡导放养的山蚕。多是柞蚕。宣统《周至乡土志》:“蚕茧,每年约出一万余斤,用以制造丝线。”民国21年(1932)《西北地理产业状况》蚕桑篇云:“陕西蚕桑最盛之县为汉阴、镇安、宁陕、潼关、周至……”。民国年间富仁乡新农一带有成片桑园,蚕收入较高。20年代,本县吴俊岗等3人学习蚕业技术,去浙江考察,并带回许多优良桑树种苗。30年代初,县政府建设科有专人负责蚕桑业务。 1956年县政府组织发放改良蚕种(一代杂交种)100余张,取代土种,平均张产蚕茧35公斤以上,有的高达52公斤。1958年组成由省蚕桑研究所、农林厅特产处、地区有关部门及县委、县政府领导参加的专业班子,领导蚕桑生产,进行技术指导。1959年有桑园565亩,发放蚕种1044张,产茧39875公斤,柞蚕茧4000公斤,总产达43875公斤。1966年桑园4750亩,养蚕1532张,产蚕25335公斤。1968年桑园增至6180亩,仅收蚕茧324担,发种量锐减。1969年后桑园面积逐年减少,各地纷纷挖桑改田。1978年桑园335亩,一年毁桑园576亩(1977年911亩),蚕茧产量降到6000公斤,不及1959年产量的1/7。 1981年2月省政府作出加速蚕桑生产的决定,周至被列为基地县之一。次年桑园发展到1700余亩(包括零星桑树折合面积368亩),年产茧量升到1万公斤,收入3.3万元。1985年后桑园面积再次锐减,1986年436亩,1988年96亩,年产茧7.2吨。80年代的蚕桑生产有两大特点,一是私人栽桑养桑代替过去“吃大锅饭”的办法,二是利用自然优势和技术经验,搞桑苗培育获得一定经济效益。1989年桑园面积366亩,产茧6.5吨,收入2.2万元。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