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29:06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周至有较大河流15条。河源与出山口落差大,流水携带泥沙,冲出山口,中游比降小,沙石堆积,淤高河床;下游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支流过多,主流愈来愈小,河床下游愈来愈窄,每遇山洪暴发,中下游河水越堤决口,漫溢成灾。因此,洪水是本县主要灾害之一。史料记载主要水灾如下: 西汉 建始三年(前30)夏季大水灾,三伏降雨30余日。 东汉 延平元年(106)秋,渭水暴涨泛滥,冲损秋田无数。 唐 武德六年(623)秋,连阴雨数月。 开元二十一年(733)秋,连阴雨数月,伤害秋禾甚重。 大历十二年(777)秋,遭水灾,秋田作物无收。 元和十一年(816)水灾。 大和二年(828)水灾,庄稼无收。 宋 淳化二年(991)渭水涨,冲毁良田庐舍无数。 咸平元年(998)大雨,山洪暴发。 元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终南等屯村大雨连绵,19600余亩田禾无收。 泰定元年(1324)六月,大雨数日,黑河水漫溢成灾,冲毁民房、良田无数。 至顺二年(1331)终南一带遭水灾,淹没庄稼40多顷。 顺帝至元六年(1340)七月,各河水涨,漂没庄稼、淹死百姓无数。 明 天顺四年(1460)阴雨连绵,秋禾无收,百姓缺食。 万历十五年(1587)秋,阴雨数月,秋收甚微,年底大饥荒。 二十四年(1596)雨雹罕见,夏麦无收。 天启元年(1621)六月初二夜,暴雨凶猛,平地水深数尺,墙倒房塌无计。 崇祯二年(1629)四月,连阴雨20多天,麦尽秕。冬又降大雪。 十一年(1638)大雨,房屋倾倒,庄稼被水冲走。 清 顺治十七年(1660)渭水南决,冲走良田14顷有余。 康熙元年(1662)自三月至九月,大雨连绵不止,官房民舍倒塌几尽,田地被水淹没,人畜伤之无数。 二年(1663)渭水南浸5公里。 十八年(1679)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初十日,大雨连绵、山洪暴发,崩毁田地100余顷,官房民舍十损六七。 四十八年(1709),渭水淹至县城北门。 五十九年(1720)八九月,阴雨连绵,秋田作物无收。 乾隆元年(1736)六月初八、九日两天暴雨,渭河水溢,冲崩围旗寨等村民房。 五年(1740)七月初九至十八日,遭大雨,秋田被水淹没。 嘉庆十九年(1814)至二十年(1815),渭河南岸被水冲刷。 道光二年(1822)全县遭水灾。 三年(1823)各河泛滥,居民庐舍、田禾被水冲毁无数。 四年(1824)七月五日,水冲八旗、马场等地。 咸丰元年(1851)七月十九日,水淹哑柏镇。 同治七年(1868)六月十六日,渭水泛滥。 十年(1871)七月中旬,大雨不止,渭水南徙县北城下,八月中旬至九月初,阴雨连绵,河水暴涨,房屋倾倒无数。 十三年(1874)七月大雨,河水暴涨,伤害秋禾未收。 光绪元年(1875)六月二十四日,渭水南溢,阳化河泛滥,大水至县北城下横流东西,方圆20里秋田被淹。 八年(1882)三月二十七日夜半,遭暴雨,沙河漫溢,淹没夏田约2顷有余。[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