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24:3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周至平原年平均降水量674.3毫米。夏季(6、7、8月)最多,冬季(12、1、2月)最少,月量最大的是7、8月。年平均降水日数100.2天,以秋季为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但夏季降水强度大,雨势猛;秋季强度小,雨势缓,多连阴雨。平原地区年最多降水量1083.3毫米(1958年),最少377.1毫米(1977年),极差达706.2毫米。季月降水量变率大,年际间降水变率要比各月季小。 周至平原冬季降水变率最大为48.7%,故冬旱明显。月变率4、5月小于40%,其余各月大于40%,尤其是冬季3个月大,其次是夏季3个月亦大,这个时段降水很不稳定,强度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11月份是向旱季过渡月,故降水变率也较大。全年降水变率比之月、季都小,说明年际间降水较稳定。 山区降水受地形地势影响很大。由于秦岭山地毗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特别是与秦岭山脊基本平行的太白山东跑马梁、老君岭、四方台诸峰岭,大都高过南部的秦岭山峰,故越过秦岭的亚热带多雨气流,在此多被阻隔,形成黑河上游深山谷地降水强多的特征。如拔仙台南15公里的钓鱼台(海拔1500米),年平均降水量945.5毫米;板房子南15公里的秦岭垭口南天门(海拔2000米),年平均降水量1393.5毫米,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占全年雨量的68%,季节分配上与平原基本一致,但各季雨量均大于平原,故夏秋山洪多,洪流量大,对平原区危害甚大。 周至降水量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由低向高递增。表现为地区差异大,年内变化大,年际变化亦大的规律。年际变化差异是:平均年降水50年代为774.12毫米,60年代为699.5毫米,70年代为588.83毫米,递减率为9.2%~23.9%。1980~1983年4年平均为731.1毫米,有回升趋势。年内变化差异是:降水量集中于7、8、9月,降水量达319.45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7.4%,7、9月最大,形成“双峰”型降水。冬季(12、1、2月)最小,降水量仅有24.13毫米,占全年总量3.58%。地区差异是:多年平均降水量山区为850.52毫米,平原为699.98毫米。从降雨特点上看,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雨日少,雨势猛,强度大,往往出现洪灾或伏旱,秋季常出现连阴雨,雨日多,强度小,雨势缓。据记载最大30日降水量为563.9毫米,占多年平均雨量的66.26,因之洪涝灾害比较频繁。冬春季节,雨雪稀少,多出现春旱。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