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游三秦,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首页 | 意见反馈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今天是: 西安 | 宝鸡 | 咸阳 | 铜川 | 渭南 | 延安 | 榆林 | 汉中 | 安康 | 商洛 | 杨凌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周至县县史述要(2)
2011-9-25 20:18:2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唐代周至农业渐兴,为重要的产粮区。唐人写周至的诗中有“种豆初成亩”(李端《暮春寻终南柳处士》)。“冒雨看禾黍”。(卢纶《晚到周至县耆老家》)。“多稼又新成”、“野日初晴麦垄分”(耿《奉和元承杪秋忆终南旧居》、《早春归周至旧居》)。“径转山田熟”(杜甫《赤谷西崦人家》)。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
    由于周至是京畿重要的县份,朝廷选派白居易、李商隐等著名文人,出任周至县尉。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王勃、李华、柳宗元、元稹、岑参、贾岛、温庭筠等曾来此地。刘长卿、卢纶、王质夫、陈鸿等名人寓居山麓,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白居易在仙游寺写《长恨歌》,李白登太白山作《登太白峰》,韩琮过骆峪作《骆峪晚望》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篇。后有《周至六朝石墨集》和《五朝诗人咏周至》等书。唐代宫廷音乐和道情在楼观一带演奏,今仍流传在楼观、集贤等地,被中外音乐界称为音乐化石。大秦寺塔,瑞光寺塔(俗名八云塔)、会灵观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等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 宋元明清有发展
    北宋周至水利渐兴,农业发展较快。开通25里的广济渠,灌田4000亩。在今司竹乡一带设司竹府,管理经营竹园。辛寺头人进士赵瞻,为北宋政治家,历经3朝,由兵部侍郎升为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著作6种116卷。建炎四年(1130)金兵攻占终南县。金贞祐四年(1216)在今周至辛家寨设恒州。宋军驻扎县南山区,宋金军在山麓屡有激战。
    元初在今青化乡、终南镇、尚村乡一带屯田。终南屯田即有27790亩。现存元代古建筑有九峰乡千户村通仙万寿宫、哑柏景联村东岳庙。县内何家庄元墓群出土有陶罐、陶壶、均瓷碗等。本县存元代立侍俑、立射俑为3级文物。王重阳在周至修道,创立全真道。一代鸿儒肃隐居在周至。
    明初在司竹园旧址设司竹局,于金、元两代滥采竹子的林迹地上,营造斑竹园数顷。明正统八年(1443)知县王节率人疏通广济渠,并将官牛100余头,租赁给贫困农民役使。又引种并推广种植红花,使其成为周至著名特产,红花铺一带为全国有名的红花集散地,延续300余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在县署建成集贤书院。万历年间,沿黑河修筑黑河渠、福寿渠、福盛渠等,灌溉司竹耕地700亩。其间,过度采伐司竹园内的竹材,林地荒芜,招募移民垦种万余亩(大致在今司竹乡、终南镇的竹护村、竹园头、司竹府一带)。县内手工业、商业坊铺遍布各镇。明末闯王农民起义军在马召镇、黑水峪激战,高迎祥受伤被俘遇害,李自成率部转战。
    县存文物有明代白石菩萨像,太白山有明万历十年(1582)铁像10座。平原有明代玄帝祠、城隍庙前殿、赵公元帅庙、下三屯东岳庙大殿、兰梅原村戏楼和王氏宗祠。明代王三聘任河南、四川佥事,回乡后办义学,治理阳化河,编修县志和著书11种。赵崡为著名金石学家,著作《石墨镌华》为书法史上的扛鼎之作。
    清初周至常有万名左右的伐木工人在山区采伐木材。康熙年间将灾民安置沿山垦荒。乾隆年间全县耕地832188亩,其中屯卫田275066亩。田地肥美,耕作精细,产量增加。乾隆十三年(1784)全县常平仓储粮18万石,曾用储粮救济邻县灾荒。知县邹儒植桑养蚕,在县署办丝绸织坊,引种并推广红薯。清代重修广济渠,新修黑河西渠,灌田3400余亩。新建耿惠渠、就惠渠等灌田,使周至成为关中著名粮仓。全县有制陶、冶炼、铁木器具制造、砖瓦、造纸、染布、酿造等作坊300余家。药店、京货铺、车马店、货栈、饭馆等100余家。六合成、广育堂等著名药铺经营二三百年。
    县内存有清代太平军刀、马形佩饰、周至县印等为3级文物。太白山上有明末清初木雕像7座,清初木雕像19座等。工艺精美,神态各异,是这一时期同类作品的代表。县内有清代庆祝宫、暖泉寺、东岳庙门楼、老君殿、天台寺、丹阳观等古建筑,以及藏在深山的佛坪厅城遗址,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是研究和开展旅游的古建筑遗迹。明末清初,李二曲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二曲集》行世。清代路德为教育家,著有《柽华馆文集》。王禹堂为一代文章家,著有诗歌体方志《周至土风草》。秦腔张家班建于明中叶,延续400余年,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佳话。
    晚清政治腐朽。嘉庆十八年(1813),黑河上游伐木工人近千人起义,20天内义军壮大到2000余人,攻占厚畛子、佛爷坪等地,之后进军汉中、四川、贵州,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人起义。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李蓝起义军、太平天国起义军等曾在周至与官军激战。清末,国势积弱,罂粟流入周至,种植渐多,税赋日渐苛重,店铺纷纷歇业。辛家寨人辛宗元志在反清,成立哥老会,于宣统三年(1911)九月响应省城起义,经过浴血奋战,使辛亥革命在周至获得成功。
    四 民国时期有衰变
    一、民国1~15年(1912~1926)周至连年战火,经济畸型发展,政治黑暗。
    北洋军阀祸县殃民。县内驻军,少则千人,多则万余人,派差拉夫,勒逼农商供给粮草饷项,摊派苛捐杂税。常常是士兵荷枪实弹,催粮催款,对百姓鞭打索捆,十分凶残。民国6~8年(1917~1919)陕西靖国军与北洋军阀在周至拉锯激战。民国15年(1926)春荒春旱,军阀吴新田占据周至,强行摊派种罂粟,收罂粟种植款100余万元,军队挨户催逼,急如星火。全县农民恳请减轻,吴新田不但不允,反而改收烟款为派捐500万元,比全年田赋多20倍,限期缴纳。农民被迫组织红枪会起义,数万农民手持梭镖、大刀、土枪,与催缴捐款的吴军激战,杀死吴军200余人,农民牺牲1800余人,数十村被吴军血洗。吴新田只得免去派捐。
    烟毒横流。周至罂粟种植始于清同治初年,至光绪年间,已有2000亩。宣统三年(1911)种植2500余亩。民国初年,北洋军阀为筹措军费,勒令农民扩种罂粟。民国4年(1915)春陕西督军陆建章强令犁去麦苗,种植罂粟。农民对抗到9月才陆续种植罂粟,匪军和乡丁入村吊打农民,并罚以迟种款,农民被迫大半逃亡。民国8年(1919)1月,北洋军阀吴新田部占据周至,强行摊派种罂粟10万亩,比清末增加4倍;每亩征收烟款银10两,比清末加重10倍。民国12年(1923)北洋军阀刘镇华部攻占周至,强迫扩种罂粟30万亩,比清末增加12倍,约占全县耕地的一半。民国15年(1926)底,冯玉祥部驻周至,摊派子母借款,每亩罂粟收10元现洋。县府派人以禁烟为名,组织检验,征收烟款,美其名曰“寓禁于征”。《陕行汇刊》说:“周至县出产鸦片既丰,故人民嗜此亦多,影响所及,贻害殊深”。造成粮食作物由60万余亩降至不足30万亩。罂粟种植畸型上升为30万余亩。粮食作物亩产降至四五十公斤,粮食由输出县变为输入县。《陕行汇刊》载:“周至人民,多因染有烟癖而懒于务农”。“农民多以罂粟为主业,以致所产粮食,不敷消费,每当青黄不接之时,不得不仰给外境之输入。投机商贾,故事奇居,以致价格之昂无与伦比。贫农均假借高利贷以资救济,尤以5月初至新麦上市为最甚。一元贷款,息则倍之,且多以鸦片为保证品。”全县约1/4的店铺经营鸦片,称烟土行。城乡不分贫富之家,都把饷以鸦片视为重要礼节,“吸食鸦片者,无论男女,占十之七八”(《陕行汇刊》)。有大烟瘾者昼夜躺在烟榻前,往往倾家荡产,沦为乞丐。诱使盗贼丛生,匪患日甚一日。土匪抢劫鸦片仅烤票就烧死近百人。
    此期军阀委派县知事24任,长则年余,短者数月,走马灯式接任。政局动荡,土匪横行。民国7年(1918)土匪公然杀害县佐宫炳南。县内日闻匪警,夜有抢案。民国重修《周至县志》载:民国3~14年(1914~1925)发生匪案9起,其中有起土匪进攻县城,警察登城与其激战多时,土匪才撤走。
    有识之士革新风俗,发展文化。民国初年推行剪辫子、放脚。宫炳南创办双溪学堂,刘崑玉继办鹿鹅学堂,各地仿效。全县办各种小学堂50余所,教育始兴。
    二、民国16~25年(1927~1936),政治腐败,遭遇特大年馑。中共周至县的组织初建并展开斗争。饥饿的农民3次暴动。
    旱灾和特大年馑。民国17年(1928)春秋大旱,收成不足籽种。2月每斗粮售洋3元5角,3月4元5角,5月中旬5元5角。秋初饥民仅靠草根树皮和油渣糠秕度日。因军阀连年强行扩种罂粟,隆冬时贫家户户无粮,市面已无粮出售,草根树皮被吃光。“饿者日多,死者日众,殍满道旁,尸腐道街,流离逃亡,更难救济……”(引自省档案馆《灾民惨亡写真》)。县府仅在全县5区各设1处饭场,使少数饥民迟死几日。
    民国18年(1929)特大旱灾,饥民大批死亡,尸不及埋。“县西南一带尤为严重,如南辛头、北辛头、望城、斜里等村几乎无人,土地荒芜”(引自1960年《周至县志稿》)。较大集镇,设千家冢、万人坑。终南镇的3个大土坑被死尸填满,县城仙龙潭寺万人坑、哑柏镇仰天河西万人坑里更是尸骨累累。“全县饿死全家而绝者9600余户,因灾荒被迫而卖出的妇女1.3万余口”(陕西省赈务会1931年调查资料)。“全县饿死5.3万余人”(中共陕西省委1930年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在这特大年馑中,民国县府照样催粮要款。只有绅士张笑仙筹办救济院,仅收30余名孤儿生产自养,5年后停办。
    民国21~22年(1932~1933)继续大旱,百姓生机断绝。7月霍乱(俗称虎烈拉)流行,近万人被夺去生命。如终南豆村112人患病,死101人,村中全家病死者25户。全县人口由民国3年(1914)75527户约20余万人,降至民国22年(1933)的34966户102651人。
    中国共产党竖起革命红旗,领导人民起来斗争。民国15年(1926)7月西北大学学生(共青团员)管纯等3人回县组织青年社。次年1月,共产党员王雪亭,受中共西安市委派遣,回县建立党组织,接收管纯等5人为共产党员。4月成立中共周至县支部,王雪亭任书记,领导全县农民运动。成立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中区等5个地区的农民协会及其分会,成立县农民协会,管纯被选为县农协主席。区、乡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5000余人,有长枪530余支,短枪200余把,机关枪3挺等。在集贤、焦镇、终南等地掀起声势浩大的抗粮、抗血税高潮。没收恶霸地主阎雷喜霸占的500亩耕地及房产,返还给穷苦农民。处决阎家父子4人。6月13日夜驻兴平的半军半匪的卫定一部排长刚春荣,率15人持枪抢劫沙河槽农协成员杜思廉家。农民自卫军围攻卫部匪军,杀9人,缴枪15支。在县东门外召开3万余武装农协会员参加的大会,收缴军阀吴新田部张万盛团的枪支。由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共周至县支部转入地下活动,农民协会被解散。次年成立国民党周至县党务筹备委员会,后改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
    民国18年(1929)4月中共周至县特别支部成立,陈云樵任书记。冬,周至饥荒特重,饿死者1天比1天多,但是警察团丁照样催粮要款,在临川寺吊打农民。12月临川寺共产党员牛子皋等人组织农民300余人,反抗国民党警察团丁催粮要款,冲进终南镇,摧毁区公所。饥民踊跃参加,经过组织,傍晚攻占周至县城。县长杨增润仓皇西逃。农民军休整后,又挺进户县,包围县城甘亭镇。激战两天,击毙官军百余人,攻克县城,摧毁国民党户县党政机关,处决禁烟局长,开仓放粮。农民军回师途中,遭到冯玉祥部门冶中旅伏击而溃散。中共西府区委负责人陈云樵收集并重新组织农民军骨干,联合眉县、武功、兴平等县农民武装2000余人攻打周至县城。县府闻讯,兵力加强,是夜激战3次,农民军因伤亡较大而撤退。
    民国21年(1932)8月13日,国民党祖庵区长高义德带领副区长、催粮委员、保卫团长等人催粮逼款,吊打并拘禁农民。王郭村穷苦农民李希平,秘密组织农民70余人暴动,当晚冲进祖庵,杀死副区长以下4人,缴枪11支,救出被拘禁的农民10余名。后占据虎头山,12月3日被县长王文伯率领的官兵打散。
    这一年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1.6万余人进入周至,休整后转战陕南、四川。民国24年(1935)7月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2000余人西进,17日入周至,20日抵马召,处决劣绅、乡约2人,21日在马召镇重创尾追的国民党陕军骑兵八十七团,次日入辛口,转战陕南。红军的革命行动,使周至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三、民国26~34年(1937~1945)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经济复苏,文化教育一度初兴。
    禁烟稍有成效。民国24年(1935)9月20日,陕西省禁烟总局既规定烟毒罚金,又将(烟毒)土膏店分6个等级,征收100~2400元的烟税。决定周至县于民国26年(1937)1月1日禁绝烟毒,如有违禁,依法枪决。《陕行汇刊》民国25年(1936)载:“兹经查明……周至(1935年烟亩款)额征洋700025元,扣除5分后实解洋665023元”。有3.5万元落入县府官僚手中。是年县府成立禁烟所,缉私队。民国26年(1937)周至县宣布彻底禁烟。7月县府在县城、祖庵、终南、哑柏成立戒烟所。抓住烟民,收缴烟具,写出保证,征收烟费。烟民分甲、乙、丙等送入戒烟所,每期3月,服药断瘾者,准予回家。改烟土行为花土行。对所种罂粟,一律铲除,改种粮食和棉花。虽然禁烟明令煌煌。但因上下交相获利,明禁暗行,鸦片烟毒仍然半公开贩卖吸食。许多军政要员被称为烟鬼、烟神。
    经济复苏。推广斯字棉、德字棉。小麦、棉花亩产分别达到100、25公斤左右。粮食作物面积由30万亩左右恢复到60余万亩,总产6000万余公斤。青化乡人国民党17军少将李少棠引种苹果990株,在西寨建苹果园15亩,获得成功,亩产250公斤左右。民国27年(1938)兴建黑惠渠,历时4年竣工,灌溉139756.6亩,亩均增产20公斤左右。为周至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工业起步,相继办起民生工厂、三兴盛鞋厂、新恒书局、新新米厂、建华纱厂等私营工厂。米厂和纱厂用电力带动机器,为周至现代工业的发端。民国32年(1943)工业有400余人从业,年总产值17万元。森林采伐亦较兴盛。黑水峪、田峪、骆峪等山中有数十家木场,一部分木材售给兵工厂和火柴厂,支援抗日战争。一批难民和外地的学校、医院等迁入周至。全县人口在民国27年(1938)达到182027人,比民国22年(1933)增加近8万人。教育也有起色,民国31年(1942)有各类小校254所,小学生12882人。有初级中学3所。
    抗日战争中,1万余名周至青年奔赴抗日前线。仅民国31年(1942)4~12月在周至征兵3406名,有近千名周至青年牺牲在抗日前线。此期国民党县长屡有贪赃枉法者。民国30年(1941)11月县长田杰生试枪法,无故击毙农民2人,仅以撤职了事。民国32年(1943)县长鞠海峰因贪污军麦征购款被撤职,继任者左玉韬受牵连一度被免职。
    中共周至县的组织恢复。民国27年(1938)10月成立中共周至县马召公立小学支部。次年成立中共周至县工作委员会。民国29年(1940)10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地下支部遭破坏,县工委暂停活动。民国33年(1944)中共地下组织建立永和、何家寨(终南)支部。次年成立马召支部。
    四、民国35~38年(1946~1949)5月国民党发动内战,物价飞涨,经济崩溃,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周至。
    经济崩溃。国民党周至县府强行征收各种税捐和摊派,对农商极度压榨。通货膨胀。民国36年(1947)预算征收各税金圆券51.95亿元,是上年的1774倍。这一年给教师薪俸增加1000倍,次年已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30余名教师代表赴县府请愿,要求改善生活待遇。工厂倒闭,商号歇业,农村经济衰退。民国36年(1947)7月,物价较抗日战争前上涨6万倍,生活指数仅增加六七千倍,每名工人的月薪仅能购盐3公斤。人们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
    抓壮丁。强迫青年当兵,抽丁不成,就强行抓壮丁。民国36年(1947)4月13日哑柏乡在集日抓走农民10余人为壮丁。民国38年(1949)3月征兵(实为抓壮丁)1372名。3年中抓走壮丁万余名。
    军匪祸害。在周至县城成立国民党秦岭中部警备司令部,俗称守备区。中将司令何文鼎收集地方小股武装和散兵游匪,组成3000余人的部队,主力驻周至。军匪勾结,抢劫掠夺,无恶不作。令人日夜惊恐,以至于守备区成为土匪的代名词。
    周至解放。1949年5月中共周至地下党策动敌第三团和县自卫团2000余人起义,起义营长东立武率部伏击国民党溃退部队。1949年5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军六师进入周至,向辛口、马召进攻,全歼国民党一四四团,击溃四十八师,俘虏1400余人。1949年5月30日解放军进入县城,周至解放。
    五 建设金周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周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委、县政府)领导人民投入经济建设,经历3个起伏发展的过程。1949~195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形成高潮。1958年在“左”的影响下,急躁冒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1961年起的调整中,经济建设再次出现小高潮。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政治和经济蒙受重大损失。1979年后,进行改革开放,全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使半封闭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工业、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起步并上了台阶。文化科教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一、1949.6~1957年,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恢复并发展,物质和文化生活初步改善。
    土地改革。在民国时,占周至人口97%的贫、雇、中农,仅占全县20%的耕地,而不足人口3%的地主富农,占有全县80%的耕地。地主富农出租土地,收取高额地租,又用高利贷和大斗入小斗出等手段盘剥农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开展减租减息。1950年夏全县地主及祠庙、公田出租35265.5亩,减去原租额的28%,共31936公斤粮食。接着开展土地改革,1950年10月至1952年2月土改中,共没收和征收耕地114762.79亩,粮食24698公斤,牲畜1190头,房屋5811间,农具4021件等,分给贫、雇、下中农,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废除了贫雇农、下中农与地主、富农间的债务契约。
    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之后,县委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互助合作。1954年农民加入常年和临时互助组的3.06万户,占总户数的54%。又引导农民组建土地、牲畜合股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春,全县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9个,入社农民3400户。年底建成土地属集体公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668个,入社5.09万户。1957年春,扩并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稳定为406个,入社农民5.85万户,占总农户98.2%。
    人民行使民主权利。1950~1953年选举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054人,召开各届人民代表会议6届,研究部署政府各项工作。1954年普选,选出乡代表3622人,县代表226人。12月1~4日召开周至县一届一次人民代表会议,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至1990年,举行普选4次,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1届。
    1953年国家对粮食、棉花统购统销,本县私营粮、棉商业转营他业。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年底和次年初10余天中,全县私营铁木、缝纫、制鞋等手工业和经商者,经自愿报名,政府批准,进行公私合营,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道路。私营商业80%组成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全县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过建设和改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639万元上升到1957年的3793万元。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7.41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91505吨,财政收入由1952年的24.8万元增加到1957年的163.3万元。
    二、1958~1965年,全县“大跃进”,造成严重“左”的失误,加上天灾,导致经济衰退。在调整中战胜困难,经济建设形成小高潮。
    1958年8月,县委制定发展人民公社计划。至9月上旬,农民敲锣打鼓,成立人民公社9个,入社5.87万户。9月10日,县委宣布一夜实现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1957年冬,县委按照上级要求,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次年春在全县“拔白旗、插红旗”,“左”的思想迅速膨胀。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带来严重的浮夸风、瞎指挥和“共产风”。
    一是农业上推行“以粮为纲”,“土地大翻身”和过度密植。1958~1959年建成就惠渠、县东排水渠、西清水河、北清水河等工程,其中仰天河水库为关中当时最大的水库,共增加灌溉面积11.5万亩。但有些水利工程因未周密设计论证,仓促上马而停建,或建成后无效益。有的在平地修土丘以增加耕地;有的深翻耕地六七尺,使熟耕层变为生土;有的过分密植使作物不通风等致使减产。1960年《周至县高产志》鼓吹所谓粮食亩产万斤的“典型”。载:1958年涌泉队亩产籽棉734.5公斤,马滩堡青年卫星组回茬玉米亩产2374.5公斤,阿岔村青年队1959年水稻亩产1182公斤。有的所谓“卫星田”虚报亩产万斤。加上大批农民被抽去大炼钢铁,使丰产的庄稼不能丰收。粮食总产量由1958年的102090吨降至1961年的78810吨。
    二是工业遍地开花和以钢为纲。1958年一哄而起,办起3000余个工厂,次年经过调整,95%停办。1958年全县突击建钢铁厂100余个,炼铁炉3000余座,炼生铁1115吨(实为烧结铁)。砸烂碑石用以烧石灰,砍伐大批树木用以代煤炭,砸烂大量铁锅铁器炼生铁,严重影响人民生活。1960年钢铁厂下马,炼铁炉报废。
    三是人民公社穷过渡,刮共产风,搞平均主义。取缔家庭副业,把社员的自留地收归集体所有。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将劳动力按军队编成班排连营。大办公共食堂,不顾条件地推行工资制和“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
    四是全面跃进。修建小铁路,架渭河临时木桥,村村通邮电,家家水茅化。乃至科学研究和写诗画画等都要大跃进。
    “大跃进”中,广大干部群众要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贡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也有成果。如修建的合乎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办起了工业、电力,建起7座水电站,装机217千瓦,高压线架入周至,部分工业和照明用电得以解决;有线广播安喇叭1800只。县长孔芳修坚持建设富仁苹果园,该乡现已成为万亩果乡。动员1.2万人奋战一冬春,整修和新筑道路400余公里。
    1960~1962年“大跃进”加上旱涝病虫灾害,减产粮食878.5万公斤。1962年春荒,有24124人缺粮,发生讨饭、拆房屋、弃婴、退学现象。县委、县政府重视救灾抗灾,1960年动员全县20余万人投入抗旱。3年中发放救济款8.5万余元,布票12.3万尺,救济粮数百万公斤,棉花4670公斤。灾区群众情绪得以稳定,生产正常。
    在此期间,全县停建小铁路、渭河木桥、西骆峪水库、周佛公路等工程,精简下放干部115人、教师727人、职工1080人。城镇商品粮人口由1958年的1.4万人降止1963年的8000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由1960年的64个,调整为1963年的30个。工业总产值由1960年的980万元降至1963的341万元。成功地调整了国民经济。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41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921万元,工业总产值496万元。与1957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加1625万元。粮食总产量增加4120吨。全县经济好转。
    三、“文化大革命”的10年。政治局势动乱,经济蒙受损失。在广大干部、群众努力下,70年代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1966年下半年,县委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由中学掀起“造反”浪潮,迅速蔓延全县。“造反派”利用“大字报、大辩论、大鸣大放、大批判”及“大串连”等方式,横扫所谓“牛鬼蛇神”和“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批判各级党政机关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各级主要领导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冲击和揪斗领导干部。年底,全县各级党政机关瘫痪,工作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政治局势的动乱逐步升级。
    1967年初,全县工人农民被卷入这场动乱,并逐步扩大和加剧。1月24日在上海夺权浪潮的影响下,“造反派”夺取县委、县人委及各部门、各公社、生产大队的权。“造反派”在以权力为核心的反复争夺中分为两大派组织,对立情绪日趋严重,由文斗演变为大规模武斗。造成许多严重事件。如4月19~22日两派在县米面加工厂武斗,烧毁粮食19万公斤,稻谷6.5万公斤,麻袋2.4万条,磨面机2台等,折价14万元。秋,周至中学实验室、图书室被烧毁,损失10余万元。武斗中打死30余人,抢走粮票4万余公斤,布票4.5万余尺,抢伐森林1万余亩。这一年全县损失600余万元,相当于1964年和1965年全县两年的收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周至县县史述要·我的故乡金周至
·户县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一览表·户县古村落遗址分布图
·户县周丰宫遗址·户县郝国遗址
·户县萯阳宫遗址·户县甘泉宫遗址
·户县太平宫遗址·户县柳塘书院遗址
·户县二曲书院遗址·户县渼陂书院遗址
·户县明道书院遗址·户县骆公祠遗址
·户县张公祠遗址·户县渼陂祠遗址
·户县关西夫子祠遗址·户县陈平墓
·户县娄敬墓·户县贺氏三代墓
三秦影像 更多
石泉汉江燕翔洞
石泉汉江燕翔洞
石泉县莲花古渡
石泉县莲花古渡
熨斗古镇
熨斗古镇
陕西小吃-泡馍、凉皮、岐山面
陕西小吃-泡馍、凉皮
蔡伦墓
蔡伦墓
长安区陕西泥人
长安区陕西泥人
长安区九龙潭
长安区九龙潭
不同角度的王锁崖
不同角度的王锁崖
 最新资讯
· 周至县县史述要
· 我的故乡金周至
· 周至概况
· 周至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
· 周至老县城
· 周至老子授经台
· 周至洋芋糍粑
· 周至王家河乡简介
· 周至辛家寨乡简介
· 周至骆峪乡简介
· 周至陈河乡简介
· 周至板房子乡简介
图片热点
周至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
周至楼观台国家森林公
周至老县城
周至老县城
周至老子授经台
周至老子授经台
周至李颙墓
周至李颙墓
周至傥骆道
周至傥骆道
周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周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
带宽支持:古城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