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
|
|
2011-9-15 23:13:5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民国时死了人,倒头之后,先摔一个碗,然后贴出门纸,传出哭声。待尸体停放安妥,向死者的娘、舅家报丧。报丧由长子、长孙前往,披麻戴孝、拉着孝棍,来至门前先哭,进门时孝棍置于门外。其他亲戚由族人散孝布使周知,入殓后择日烧纸,亲戚必到。娘、舅家坐车前往。出殡先一日晚,行家祭礼。在宅院设灵堂,亲友送的挽帐,悬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份大小,分跪灵堂前两边,女眷围坐在灵柩后侧,按次向死者献酒、献饭、献茶。至亲孝子男女行跪拜礼,有七奠、九奠、十二奠、十五奠、二十四奠。进退有度、揖拜有节,富贵之家还请礼宾先生行礼。家祭通常三献,哀乐配响,以示排场。一般家祭时请有乐工,普通只请灵接纸。富者乐工多,祭时唱哑巴戏。更有钱有势者,还要动大宾,开堂点主。大宾一般由地方官员、名流充任,主持丧祭大典。所谓“开堂”,是在村中选一空地,搭一便台,大宾端坐其上,礼宾引导孝子经过一翻吆喝摆布之后,再请大宾通神(用朱笔在写着“×××之衵王”的“衵”右边加一竖)、点主(在王字上点一点)、加显(在“考”字或“妣”字前加一“显”字),赠孝(在男××奉祀的“男”字前写“孝”字)。再继续周旋一阵之后,才告礼成。还有个别权势大户,用色纸糊做堂阁,捏面人、扮戏文,一个堂阁、一回戏,长摆半街巷。加之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十杆纸,九莲灯,花色一片,五彩缤纷。有的富豪人家还唱戏,放舍饭,耗费惊人。这是民间最隆重的丧祭仪式,十数年才遇一次。收殓一般用三顶四棺材(邦3寸,盖4寸),柏为最,松次之,富者厚,贫者薄。有的穷人用薄板钉成方箱,俗称“匣匣”。个别极贫困者或无人收管的死者,用芦席裹尸葬埋。坟穴多为土室,有钱人家用砖箍成洞子谓之“大箍墓”,或只箍天井,谓之“小箍墓”。 葬后有三七、五七、百日、周年等,设奠祭祀,三周年除服。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旧丧礼渐改,开堂点主已废,不请礼宾行礼,不请僧道念经。后又有开追悼会代替旧仪式的。追悼会一般由生产队干部主持,亲友送的花圈置孑堂上,有的还办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十杆纸等纸扎。主祭人介绍死者生平,家属代表、亲朋代表、乡众代表,依次祭奠,读祭文。晚上放电影以示悼念。近年来,在丧葬方面,一些已被革除了的旧习俗又有抬头之势。 解放前,死了人葬于自家祖坟。“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旧坟悉平,各村皆设公坟作为集葬之地。1981年户县已建火葬场,逐步推行火葬。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