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15 22:38:0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他们对新的生活充满希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就中有些人编顺口溜,有些人开始提笔写诗,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他们在田边地头、家庭院落把编的诗念给人听,或者把诗抄录在村里的黑板报、墙报上。1953年,县城区成立了文学艺术界中心小组,其中就有创作组,这一时期编写的作品有快板《不许地主转移财产》、话剧《活捉狐狸精》、快板《三反好》、秦腔小戏《婚姻自主》等二十几篇<出>。 1958年开始的新民歌活动中,全县涌现了一千二百多名诗歌作者,其中能经常坚持写作的有一百八十多人。在《户县报》上发表作品的有37人。当时无论在炼铁工地,还是在农田基建现场,都有人吟诗、写诗。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全县共计创作诗歌8万多首。农民诗人李强华一人写诗一千多首,《姐姐回娘家》就是他的代表作。其诗如下: 从前姐姐到我家,要用步行慢挣扎。 如今姐姐到我家,嫌用步行太麻达, 不骑骡子不骑马,坐上火车象风刮。 从前穿得破破烂,如今穿得满身花, 新鞋新袜新手帕,彩绸扎辫多利洒。 不是姐姐爱打扮,只因社里生产大增加。 六十年代初期,户县群众文艺创作进一步发展。全县建立了130个创作组,有业余作者三百二十多人,共写一千三百二十多篇作品,有诗歌、散文、小戏、小说、民间故事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强华的《锄头底下开诗花》诗集。《人民文学》、《延河》、《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了全县业余作者的作品二百三十多篇。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业余作者和专业文艺工作者遭受诬陷和迫害,作者队伍被解散,作品被扼杀。1971年~1975年,文化馆重新登记作者,有作者二百六十多名。这期间共创作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二千一百多篇。较好的作品有《变化》载《陕西日报》、《金秋八月》载《陕西文艺》、《护青苗》载《群众文艺》等。1977年底。全县业余作者增至三百四十多人。由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业余作者有的考上了大学、中专,有的参军,有的当民办教师,队伍减少到八十多名。从1981年又有新的发展,到1983年达到五百多人。同时成立了“画乡诗社”,有社员50人。1977年到1983年底,业余作者共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作品二千五百多篇。编印《泥腿子》诗刊8期,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散文、小说等作品一百六十多篇,诗歌110首。户县剧团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连心锁》参加了省戏曲调演。 县文化馆还帮助85岁老人薛思达整理了专门研究关中方言的《西安村语考字录》、《陕西俚谚采风录》<部分〉;帮助整理出版了《年节趣话》;收集民间故事七十多个;整理传统曲子28个。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