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15 21:57:4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今天四川省的康定,旧称“打箭炉”,是汉、藏民族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户县把在康定(包括康定以西广大地区)经商的人称“炉客”。从明代开始,户县人因逃荒出外就食谋生,陆续前去康定。清末民初,户县在康定的“炉客”达三千多人,仅德泰和一家商号的店员就有120人。当时不仅西康所属的甘孜、炉霍、巴塘、昌都有户县“炉客”,就是远在西藏的拉萨、青海的玉树、云南的丽江也都有户县“炉客”的商号分支机构或庄客(采购、转运人员)。这对沟通汉、藏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康定泸河的西岸是商业集中区,有户县“炉客”的商号四十余家。经营时间较长的有茂盛福,开业达150年,资方是牛东公社牛东村孙启明。资金最大的有德泰和,流动资金约一百万现元,资方是北稻务南景山、庞村贺家、张良寨宁志武及南宋村宋少山。其余著名的商号还有和盛公、德茂源、裕泰隆、如意和、鸿记、同庆德、吉泰长、玉丰公等。经营商品中,运进销售的有茶叶、百货、布匹。茶叶的产地在四川雅安,由陕西“泾阳帮”收购加工,然后将90%以上都售给户县的“炉客”,每年达4,000驮(每驮四包,每包重60斤)。在西藏收购的商品有黄金和麝香、虫草、贝母等贵重药材,以及羊毛皮张,收购后运到成都、重庆、沙市、武汉、上海等地出售。资金大的商号在上述大城市都有分支机构或庄客。也有个别“炉客”与外商直接交易,如泰来恒就与美商进行药材交易。德泰和经理陈洪涛就接受过英国某大学赠与的商业大学士的学衔。 “炉客”中除少数系城镇坐商外,大多数都是雇用马帮、牦牛驮上货物或自己背上货物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牧区进行交易。由于交通阻塞,经济落后,1949年建国后一段时间,仍是以物易物,也有的是以银元计价。由于“炉客”刻苦学习藏语,尊重藏族信仰和风俗习惯,加上经营方法灵活多样,且讲信用,因而在藏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受到兄弟民族各界的欢迎和信任。“炉客”中也有个别人经营服务行业,如代理客商买卖的行店、货栈。其中包括云发药行、大兴药行,以及雷起秀(苍游公社董村人)开设的康定旅社等。 解放前,康定和玉树等地都设有汉藏学校或私塾,“炉客”中也有担任教员的。如薛登云(牛东公社薛花园人),就曾在甘孜和云南丽江教汉文、汉语多年。 康定地方古会的日期与户县牛东公社牛东村古会的日期完全相同,如农历正月初九日为“上九会”,三月初三为“娘娘婆会”,七月初七日为“亲友会”;甚至连逢年过节,敲锣打鼓的调子,都是牛东村的鼓乐音调。 康定有秦晋会馆,座落在陕西街北端的诸葛街上,规模较大,由陕西和山西在康定经商者集资兴建。前有戏楼,中有财神殿,后有关公殿,房舍一百多间。会馆有互助资金,两省人在康定生活有困难或回家无路费者,会馆无偿给予资助。 户县“炉客”经商的商号规定,学徒、店员每人每年设法储蓄几十元或一百元,10年左右就可以积蓄约一千元。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十年左右才能回家一次,有1,000元就可回乡成家立业。因此户县流行有“有女莫嫁‘炉客’家,半辈夫妻半辈寡”的谚语。实际上多数“炉客”除中途回家几次小住几年外,几乎终生都从事康藏边疆的民族贸易。也有一部分“炉客”在藏区安家,长久定居,与藏族等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建设和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文化。 1949年建国后,“炉客”经营的商业,先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部分人回到户县,以后再也没有人走“炉”下川了。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