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15 21:19:3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一)1954年渭水南泛,沿河一带庄稼被淹。 (二)1955年春大旱,3个月未降透雨,麦苗受害。 (三)1956年入夏,持续降雨月余,其中六月降雨20天,共降水257.2毫米,加之气温高,全县绝大多数小麦在穗上生芽。 (四)1957年7月16日,涝河发洪904立方米秒,毁坝破堤,漫流天桥公社,淹没县城西关地区。从西门到西坡,汪洋一片。部分洪水沿涝河古道,流经光明、渭丰、大王以南入新河,涝店北段马营、祁村北岸破堤,漫流元村以北河滩,与泛滥之渭河汇合东流。全县一百多个村庄过了水,倒房百余间,淹地10万亩。政府组织社员,开渠排水,救出秋田四万余亩,并发放救济物资和现金,安置受灾群众。 (五)1959年、1960年、1961年三年中,连续受旱,粮食歉收,加之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物价上涨,出现春荒。政府一面号召生产自救,提倡“瓜菜代”,一面拨出必要的返销粮,帮助社员渡过暂时困难。 (六)1962年4月初,出现晚霜冻,小麦受害,严重者麦叶焦黑枯萎,政府及时拨出化肥,帮助群众追施催苗,后又遇及时雨,夏季还获得了好收成。 (七)1963年秋,3个月霖雨,五竹、涝店、渭丰等公社遭洪水危害。 (八)1964年秋,72天连阴雨,全县半数地区出现内涝。 (九)1965年,3个月雨涝,低洼地被淹。 (十)1966年,出现8级大风10次,由于时间短暂,未造成损失。 (十一)1968年,3个月连阴雨。 (十二)1969年,8级大风10次。 (十三)1971、1972两年中连遭百日大旱(自玉米下种到收获未下透雨,浇水浇到“颗见颗”),但由于水利设施日臻完善,灌溉能力大大增强,粮棉仍夺得了丰收。 (十四)1975年7、8两个月连阴雨,渭水南泛,沿河庄稼被淹。 (十五)1976年8月16日、23日,四川松潘两次地震,波及户县,有轻微震感,无破坏。 (十六)1977年大旱,抗旱两月余。 (十七)1979年,全县半数麦田遭受燕麦危害。1980年、1981年两年,组织人力拔除,结合药剂除草,基本控制了危害。 (十八)1980年入春大旱,秋季阴雨连绵,涝河、甘河、太平河发洪成灾;栗峪河、石镜河出现特大泥石流;渭水南泛,冲毁公路、供电、通讯线路及农田基建设施多处,大片秋田被淹。特别是8月23日栗峪口为中心的大暴雨,24小时降水371毫米,致使山洪暴发,栗峪河等大队民房被摧。总计1980年全县受灾的有19个公社,219个生产队,受灾面积达15,700.6亩,受灾群众八百余户,倾斜和倒塌房屋1,962间。县委、县政府组织34个工作队,深入灾区,安排群众生活,并拨出专款、木材等,帮助群众解决住房等困难。 (十九)1981年,棉花小造桥虫成灾。秋雨连绵,喷药无效,棉叶被虫吃光,老铃霉坏,幼铃变软,亩产平均只有18.9斤。 (二十)1982年8月12日傍晚,暴雨、冰雹袭击庞光、宋村两个公社16个大队,起初狂风暴雨大作,接着雨点变成冰雹降落,小者如豆粒、大者如弹球,历时二十多分钟,万亩秋田受灾。最严重的焦东、三府、宋西、高力渠、水堡、河夹流等6个大队棉花被打成“光锭尖”,玉米被打成“麻鞭梢”,半数田块颗粒无收。县委、县政府及时派出慰问组,拨出救灾化肥,抢时补救,减轻了损失。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