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及其以前,每逢旱灾,人们烧香叩头,祭天求雨,其形式繁多,仅举数例。 围坛 一般是三个、五个或七个虔心的男女鳏寡(必须是奇数),挨家串户收凑香火钱,到庙内洒扫后焚香点蜡、跪拜、祈祷。在庙门前放一盆水,内插五色纸旗,上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由然作云”、“沛然降雨”等祈词,日夜不断香火,以7日为期。如7天无雨,还可续坛一期。若降雨则酬神谢坛。 取水 意为向神要水。取水前把男性青壮年集中于庙内,昼夜敲锣打鼓吵“马角”,吵得神情恍忽,发呆颤抖,认为神已入身。此人就为“马角”。神头(也叫香头)即开始吊表烧香,要求“出潮”。然后由“马角”发话表明身份,有的说是齐天大圣,有的说是顶金童、黄鹿、杨四将军、黑虎、灵官等。在议定取水地点后马角头包蓝巾,戴上用裱褶叠的黄绫角,脚穿麻鞋,腿缠蓝毡子,手持与身份相符的器械,带上“香头”等人前往祈雨。到达祈雨地后,打起佛号,烧香、吊表,“香头”等人跪列两行,将一小瓷瓶放在水面让其自行洩水,然后以香探入观看神灵赐雨多少,再用柏朵扎成水楼,把瓷瓶悬挂于内,由属龙的人背上起驾返回。起驾后要通知歇架的村、社搭法台接驾。接驾时人山人海,敲锣打鼓,“马角”跑步登上法台,用5尺长的铁丝,捅穿两面腮部,用牙咬紧。名曰“带印”,其意是替民受刑,以祈上帝怜悯,早赐甘霖。回庙后将水楼寄在神堂高处,除马角和侍神者外,闲人不得轻易入内,也不得在神前喧哗、谝闲。这样持续7天为1坛,如仍不下雨,叫“干坛”,马角、香头、侍神者扫兴出庙“散坛”。如下雨,还得唱大戏酬神谢坛。在蓝田,取水规模较大、时间长、路程远、耗费较大的数县城南蒋家寨,取水点在眉县太白山,取一次水需一月有余。 晒湘子 民国及其以前,每逢大旱,县衙派人把韩湘子偶像由锡水洞抬入衙内,放在烈日下暴晒,得雨请鼓乐送还,无雨则让卖柴山民捎抬回去。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