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的文学创作唐以前无考,而唐代传世佳作皆出仕门墨客之手。特别是王维隐居辋川之后,创立田园诗派。一代诗坛名流往来于京都与蓝田之间,如裴迪、白居易、钱起、韦应物、温廷筠、耿讳、芦纶、韩愈等,他们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吟诗赋词抒发情怀,为今人留下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相传王维指教韩干习画,使其成为宫廷画家。唐之后,历代王公、官吏、文人、学士,多莅蓝境,凭吊王维,忆昔怀古,作诗赋词,也多有流传。宋代的吕氏四兄弟,吕大忠、吕大防、吕大均、吕大临,明代的荣家父子荣清、荣华、荣察,王之士,清末民初的阎甘园、牛兆濂等均有传世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蓝田的文艺工作者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县文化馆配合各大政治运动,组织广大业余文艺工作者进行诗歌、绘画、音乐和戏剧创作。1955年,组织城乡文艺骨干584人,分期分批轮流培训,传授文艺创作基本知识,指导文艺创作活动。相继创作和改编上演了《王贵与李香香》、《二巧离婚》、《穷人恨》等秦腔、眉户剧本和大量的秧歌节目以及曲艺作品。1958年“大跃进”时期,本县在“全民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大搞“家家门上有诗歌,户户墙上有创作”、“诗化环境”、“打擂台”、“赛诗会”。当时建立业余创作组织550个,创作人员18736人。据资料统计,1958年收集各类文艺作品203907件,其中剧本142个,诗歌89762首,诗集416本;各类体裁的文章18443篇,辑书94册。华胥乡张家斜村农民诗人张风翔创作的诗歌《养猪谣》曾轰动诗坛,为中央广播电台连续播放,并发表于《人民文学》。60年代初蓝田文艺创作活动处于低谷,“文革”期间,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高潮,一些神化领袖人物的诗歌、绘画、剧本、歌曲和文艺节目风靡一时。此间,美术创作尤为活跃。仅鹿原三社就有业余美术创作者22人。1969~1975年间,有23件美术作品发表于省以上刊物。县文化馆美术组曾被评为1975年渭南地区先进单位。1976年又获得陕西省美术业余活动第4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蓝田的文艺创作呈现出新的局面,各类体裁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音乐、故事、杂文、小品、绘画、书法、摄影、雕刻、工艺等见诸报刊杂志。据统计: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的作品600多件,出版专著25部;获奖作品58件,其中文学类13篇;美术类20幅;摄影5件;书法14件;有7件作品不仅在国内展出,而且还远展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其中有2件为日本收藏,1件入选德文画册,1件为日本精印书册。同时,司法、计划生育、卫生、工商、税务、土地管理等部门,也结合业务开展文艺创作,进行专业宣传。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