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俗称“底子”,源于春社祭祀迎神赛会,盛行于明清时代。社火由2~4人扮作春梦婆、春娣或春吏、春皂,手持捧槌之类物器,在锣鼓的伴奏下扭怩作态,滑稽可笑,惹人发笑。此形式常与高跷、芯子、竹马、旱船、狮子、龙灯联袂表演。解放初期,这些民间热闹遍及城乡,成为本县群众庆丰收、贺新春、闹元宵的主要娱乐活动形式。较以肖家坡的芯子,布村的高跷,冯家村的桌头“掏肠换肚”,柳家村的竹马旱船,村和灞源的狮子龙灯驰名。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热闹形态亦有大的革新和发展,社火底子遂被鼓号仪仗队所代替,桌头芯子进化为车载芯子。由扮装传统的戏曲人物发展到扮装近现代人物故事,同时集彩车装饰、传播经济信息、宣传科技成果、颂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为一体。其队伍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热闹非凡。1989年,灞源的传统龙灯以其奇特的造型、精湛的表演为观众所叹服,省市电台曾录像介绍。1990年春节,应邀参加西安古城焰火节,获表演奖。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