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组织发展 1949年5月23日蓝田解放。中共西北局任命朱平为蓝田县委书记,5月27日成立中共蓝田县委,书记朱平、副书记赵子和。常委朱平、孙生贤、赵子和、白浪滔、韩民栋。28日,中共蓝田县委在厚镇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部署肃清残匪,接收国民党地方政权和人事安排等项工作,县委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3个工作部门,下辖14个区委、24个党支部,有党员250人,12月,撤销四贤区委,将治城区委改为蓝田市委。1950年2月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统战部。4月,建立县政府党组,撤销华胥、孟村、葛玉3个区委和蓝田市委,建立玉川、葛牌区委,恢复治城区委。经调整,县委下辖12个区,33个党支部,567名党员。19511952年,围绕土改、镇反、查田定产等中心工作,培养积极分子,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支部增加到89个,党员增加到909名。1953年9月,按照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对在“三大改造”中表现突出的积极分子进行认真考察,严格标准,保证质量,使党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1954年9月,县委增设生产合作部,县级机关建立党总支1个,党政群系统建立党支部15个,财贸金融系统建立党支部1个,115个乡均建立了党支部。基层党支部发展到132个,党员发展到1412名。党的力量不断壮大,保证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1955年,撤销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监察委员会,增设财贸部。冬季,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入党,共发展党员892名,其中农村党员689名,占新增加党员79.4%,在党员较多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建立了党的分支部。1956年4月,县委根据区划变动及时调整各级党组织,建立76个区党委,3个直属乡(镇)党委和37个乡党总支,县委增设了蓝田报社、政法部、文教部、工交部,并将秘书室改为办公室,生产合作部改为农业部。到1956年年底,基层支部发展到266个,党员发展到3827名。1957年秋,按照中央的部署,蓝田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执行在教育、卫生、公私合营商店按需要有控制地发展新党员外,一般不再接收新党员的方针,加之,反右斗争扩大化,使一些党员受到不应有的处理,到1956年党员人数与上年相比,减少了378名,占同年党员人数的9.4%。1958年9月,全县撤销了乡级建制的山外5个区委(山内两个区委于1959年6月撤销),建立了25个人民公社,冬季调整为16个,后又调整为15个。1961年以后,根据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文件精神,调整了社、队规模,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此时,全县建立28个公社党委,472个大队党支部,发展新党员仅38名。1963年冬至1964年冬,开始面上社教。由于“左”倾路线影响,部分党员受到错误处理,7075名党员减少到6965名。1965年,县委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财贸政治部、农业政治部、机关党委、党校等部门。下辖汤峪、葛玉、横岭、许庙4个区工委,29个社(镇)党委,5个党总支,622个党支部,6832名党员。1966年4月,蓝田开展社教运动,重点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多数党员干部受到迫害,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5月“文革”开始,县委机关遂陷于瘫痪。1968年9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和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刘凤鸣任革委会主任和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社(镇)、大队也均成立相应的组织。从1970年11月至1971年春,县委和县委各部门相继恢复,县、社(镇)大队党组织也陆续恢复。1971~1976年,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突击发展党员,所谓吐故纳新共发展党员4061名,年平均发展党员670多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40%。1977年以来,县委相继增设政法委、老干局、党史办、信访局4个部门。1978年,成立县革委会党组和政法委党组。1979年以后,为了贯彻“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工交、财贸及各行业第一线的职工、青年、农民、知识分子作为发展的重点,接收了一批新党员,使党员人数由1979年的15748名增加到1981年的16834名,平均每年增加362名。1981年撤销革委会党组,成立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党组。1986年成立县农林局、商业局、经委、交通、县联社、粮食局、教育局7个党委,19881月,县委撤销农村工作部和财贸部,成立政策研究室和体制改革委员会。到1989年底,县委下辖40个党委(其中29个乡镇党委),全县党支部发展到963个,党员19139名。 二 组织整顿 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中共中央于1950年5月发出关于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基层组织的指示。据此,蓝田县委从9月开始,抽调干部,结合土改、三反、五反运动,以8个月时间分期分批对县、区、乡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和农村党支部进行整顿。县上举办整党培训班,培训党员干部48名,还选送一批党员干部进西北局党校和渭南地委党校学习。通过马列主义原理和党的知识教育,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质,改进了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并将20名不纯分子清除出党,处分85名违纪党员。 1952年,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全县开展以农业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生产运动。为配合这一运动,县委决定,从1952年8月开始,以9个月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分4期进行整党。县委成立整党办公室,由277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对57个支部进行全面整顿,党员参加555名。通过对共产党员八项标准的学习,上党课,进行党性教育,政策教育,使广大党员增强组织观念,克服消极作风,在农业生产运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对党员进行重新登记审查。在这次整党中,清除、处分党员79名,从而纯洁了党的组织,提高了党的战斗力。 1957年4月,县委根据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和省委安排意见,于5月成立县委整风领导小组,开始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运动中采取各种形式,请党外人士提意见,进行“鸣放”。据统计,共提出意见6434条,其中,许多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对于改进党的作风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在9~10月将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遂定了32名右派分子,70名中右分子。反右斗争的扩大化,给党的工作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1959年10月,为贯彻党的八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精神,县委决定在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反右倾整风运动。在16个人民公社,390个生产大队和红旗渠、南河桥两个工地开展整社整风运动。西安市委派出以黄光、盛省英为队长的整社工作队进驻蓝田,指导整社整风工作。县委成立整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这一运动普遍地进行了鸣放、辩论和重点批判,使全县一批党员干部受到重点批判,其中农村重点批判1436人,并对全县农村343个党支部和397个团支部进行了整顿。在反右倾整风中,鹿原地区“左”倾错误严重,大搞万亩丰产田,大刮“三风”,对从实际出发的干部扣“右倾”帽子,进行批判甚至处分、撤职,脱产干部受到批判的占60%以上,农村干部更难幸免,以至逼死安村小学教师阎毓华、孟村满家坡村干部满养浩。这次反右倾整风运动,表面上击退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反党分子”的进攻,教育了党员干部和群众,保卫了“三面红旗”,实质上在政治上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1960年11月,党中央发表《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县委组织人力,贯彻紧急指示信精神,深入农村,清理和退赔对农民的平调帐目,解散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1961年5~6月间,党中央按照毛主席的提议,确定对最近几年来错批判和处分的干部和党员实事求是地加以甄别和改正。县委遂开始着手对全县前几年受过各种处分的3000余名干部、党员进行甄别改正工作。1962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又重申对错处党员干部甄别问题。4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县委加强对甄别工作的领导,逐县、社、队,分两批进行甄别平反工作。到1962年,全县甄别平反5952名,占甄别对象的92.75%,其中改变处分1050人。这一工作的开展,活跃了党内民主生活,增强了党的团结。 1963年春,县委根据中央指示,在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教部门开展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6月,党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布后,在洩湖公社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为1963~1964年的面上社教运动作准备。[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