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蓝田县城平面图
1989年蓝田县城道路、小巷分布平面图
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记述,蓝田县城,古名蛲柳城,俗亦谓青泥城。宋敏求《长安志》载:“蛲柳以前对蛲山,其中多柳为名,城周八里,今县城但东南一隅而已。”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记载:“县城在陕西省会东南八十里,本名蛲柳城。北周建德二年(573)自县西三十里故城移治于此,后就东南隅改筑之。周三里余八十步,高一丈六尺,凡三门。”明嘉靖二年(1523)知县王科改建,周长4里130.1丈,全城面积8顷60亩,城门4座,东门题“玉山映翠”,西门日“白鹿呈祥”,南门日“灞水环清”,北门日“秀岭回春”。嘉靖二十年(1541)知县杨绍先改土墙为砖墙。万历中知县王邦才在北门外墙修壅城,并建东稍门。崇祯中期,知县雷鸣时用砖砌北墙。清顺治七年(1650),知县杨行健补修北门外壅城。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邓锜祥用县署专项银8598两,组织灾民重修。嘉庆六年(1801)知县邵琨见城墙年久失修倾斜拨款兴修时,奉文缓建。道光七年(1827)知县罗文均重建南北城门楼。十七年(1837)知县胡元瑛鉴于城墙倒塌460余丈,捐银3300两。典史兰树基、渭南绅士贺逢庚捐银4000两。共积白银15000两重修城墙、门楼、卡房等。复修建魁星楼1座。各门命名为:东鸣凤;南延薰;西涌金;北迎恩;水门永清。同治九年(1870)知县吕懋勋重修四面城牒1350座,添建卡房7间,于西北隅增修魁星楼1座。又添四门吊桥,凿城壕深2丈,宽1.5丈,铸炮13尊。光绪及民国年间,又相继4次复修北、东城门楼及四周城墙。(图14—1) 1949年5月,蓝田和平解放,旧城区保存比较完整,占地0.5平方公里,6000余人,30多家店铺和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原东街南段和县门街两侧。城区街道狭窄,路面不平,没有电灯。50年代,在城区扩建时将四周城墙相继拆除。60年代,整修了城区街道,拆除了一些影响交通的旧式建筑物。县城西、北郊区先后扩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和学校、事业单位。特别是三线单位,如向阳公司、一六二、七九四等部、省属企事业单位迁入,北关外成为重点建设基地。1985年开通原县门街至县长坪公路,解除了城区闭塞状况,使城区建设规模迅速扩大,按照县城建设规划蓝图,新建城区近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城市化步伐加快,县城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