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自古 到今经常发生和易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虫害有蝗虫、吸浆虫、红蜘蛛、螟虫和粘虫等,对夏田小麦及秋田玉米、棉花、豆类等危害严重;再就是粮食害虫、森林病虫害和其它危害人民生活、生产的虫类及小兽类。现就蓝田旧志及农牧局资料中记载的虫灾情况引述如下: 唐永淳元年(682)五月,关中旱,蝗虫成灾,死者枕籍。 北宋建隆三年(962),陕西旱蝗入蓝田,未成灾。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蟋蟀成灾,庄稼被吃儿净。 万历四十四年(1616)六月十六日,飞蝗蔽天,食咬田禾。幸十七日大雨如注,蝗虫尽死,未成灾。 清顺治十四年(1657)六至八月,飞蝗食禾。 道光十六年(1836)夏,蝗蝻为灾,胡县令率民捕而杀之。 咸丰八年(1858),飞蝗由县东过境,飞行蔽日。所过之地,食禾几尽。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飞蝗从东方来,秋苗被吃大半。 民国19年(1930)夏,蝗虫成灾,田禾被吃殆尽。 民国20年(1931)麦收后,蝗卵孵化,遍地皆是蝗虫,但成翅后,却成群向西飞去,未成灾。 民国35年(1946)发现小麦吸浆虫,未成灾。 1950~1952年,小麦的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大有发生,成灾面积分别为40万亩、20万亩和19万亩。由于全民动员,采取纱网捕捉和纱布袋喷撤六六六粉等方法,连续防治3年,基本得到了控制。 1956~1960年小麦吸浆虫连续5年发生,使1956年粮食损失21.4万亩,1957年损失17万亩,1958年损失21.3万亩,1959年损失19.2万亩,1960年损失13万亩。 1957~1959年发生小麦条锈病,1957年损失1.47万亩,1958年损失2.17万亩,1959年损失10.38万亩。 1965年麦园红蜘蛛虫害发生,成灾面积854亩,豌豆、棉花的立枯病、棉铃虫等虫害发生,成灾面积33.2万亩,防治面积30.1万亩。 1974年引进的黄白双交玉米种子,未经检疫,致使玉米的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螟和粘虫大有发生,发病面积57676亩,占70%,发病率为2.8%,重者达5~10%。 1979年省一类森林资源调查,经县1986年两次复查,全县森林病虫害主要有374种,对林木危害较普遍的有油松毛虫、云斑天牛、黄斑星天牛、蚧壳虫、小卷叶蛾;剌槐的草履蚧壳虫;白杨透翅蛾;核桃的举肢蛾;板栗的栗瘿蜂、栗实象等10大虫害,危害面积达33.7万亩。 1985年小麦吸浆虫大面积复生,发生面积达36万亩,重灾区9.26万亩。 1986年麦园红蜘蛛发生,成灾面积854万亩。 是年至1988年小麦吸浆虫都有发生,连续3年,受灾面积40万亩。 1989年5月7日~15日,20~25日小麦扬花期间,连降阴雨,光照不足,出现大面积吸浆虫,减产70%。是历史上罕见的。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