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的风灾有两种,即大风与干热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除了春夏大风外,冬季也常常发生寒潮性大风。一年之中,大风出现的季节,春季占36%,夏季占40%,其中4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占全年的15%。大风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直接决定着危害程度。大风往往带来中、大、暴雨,给农牧、林果造成极大经济损失。从1959~1981年23年的统计资料看,本县共出现大于或等于八级风184次(天),平均每年8次,最多年是1959年和1960年,每年曾出现31次(天)之多。 (参见1959~1981年间≥八级大风出现次数演变图)
干热风多出现于小麦生长的后期,即在麦子扬花灌浆期间,往往造成农业减产。从1959~1981年的23年中,干热风每年均有轻重不同的出现,严重的干热风可使丰收的小麦减产5~20%,半岭区及原区小麦所受影响更为严重。23年共出现干热风64天,其中轻干热风48天,重干热风16天。现就有关历代风灾资料记述如下: 东汉永和年间(113~141),大风将外地的棉花吹来,随风落下。 唐开元十七年(729)四月,大风震电。 明隆庆五年(1571)五月二十五日,聚仙坊一带龙卷风大作,拔空而去,群众称为飞龙,未成灾。 明崇祯元年(1628),白鹿原绛村一带雨中杂有大风吹来的异物,似豌豆,摩之如粉。 清同治九年(1870)二月,雷电交作,大风从外地刮来荞麦、黑豆、粟谷等,随雨落下,其颗粒甚小,不类常种,民众拾取盈掬。 民国21年(1932),入春以来,始之以霜风,麦将熟,亢旱且风,残余之苗,全形枯萎。 民国34年(1945),麦苗出穗扬花之时,夏发生干旱风,摧残殆尽。 建国后受干热风影响明显的年份有1960、1962、1966~1969、1978、1980年。 1987年8月9日~11日,灞源、张家坪一带降雨,伴有6级以上大风,摧毁高压输电线路3200米,电话线100米,损坏树木6100株,大部分玉米倒地无收。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