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的总体地势形似簸箕,东、南、北依山靠岭,中部为平地向西扩展,灞河水系,浐河水系镶嵌其中。秦岭山地在县境内自西而东再折北,总长100多公里,皆为群山叠嶂,沟谷纵横,海拔在800~2449米之间。蓝田地形地貌类型可分为:河谷冲积阶地、黄土台原、黄土丘陵、秦岭山地4种。 一 河谷冲积阶地 面积268191.4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86%。主要由灞河,其次由辋川河、焦岱河、汤峪河、库峪河冲积形成河漫滩地和第一级阶地。沿滩的两岸伸展着多级阶地,海拔418~720米,是县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高产农田地区。 二 黄土台原 面积325625.7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75%,主要包括白鹿原和八里原,在中更新世时期以土状堆积形成黄土台原,海拔高为690~791米,原面高出灞河水面300~320米,高出浐河水面150~200米。白鹿原东起点与篑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长安,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因居灞水之上,故古代又称灞上。白鹿原历史上曾先后建过芷阳、灞陵、南陵、灞城、白鹿、宁民等7个县治。据《雍录》载:“白鹿原者,南山之麓”,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6~9公里,走向南东—西北分布,总面积273118.9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4%。原面完整,地表覆盖着一层褐色土,中部夹杂一层三趾马土,下层由棕红色沙质泥岩及白色砂岩沉积而成;八里原属破碎原面,主要由汤峪河和库峪河冲积、切割而成,原面长约6~8公里,宽约1公里,高出库峪河水面100米,主要以 土为主,土质较好。 三 黄土丘陵 面积627762.4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0.73% ,包括半岭和高岭。北接骊山,海拔500~1128.60米。 (一)半岭 主要包括灞河北岸二、三、四级阶地,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4公里,海拔600米左右,在早更新世时期,骊山掀斜式上升,并促使它呈东南——西北向倾斜,灞河向左摆动。同时,由于堆积作用,使早更新世和第三纪的剥蚀面上堆积了一层百米厚的土状物和砂砾层,形成了现代的半岭。半岭地区土层较厚,土质较好,是蓝田粮食主要产地之一。 (二)高岭 全长30公里,海拔960~1128.60米。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第三纪剥蚀面上堆积的土状物和砂砾层形成的原面,到晚更新世时期,由于长期遭受流水的切割作用,使原面沟谷加深,形成丘陵沟壑。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故成为蓝田重点治理地区。 四 秦岭山地 面积1806434.6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9.66%。县境内东南部群山如带,属秦岭终南山之起点。东从华县、洛南、商县入境,逶迤西行,重峦叠障,纵横交错,山峰屹立,为秦楚古道之咽喉,古都长安之东南门户。境内秦岭山地,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44公里,海拔800~2449米,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最高点在渭南、华县、蓝田交界处的箭峪岭,海拔2449米。秦岭山地是在加里东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地,山峦起伏较大,坡陡,切割深,水流急,瀑布较多,且雨量充沛,易发生大的径流,故侵蚀强烈。 秦岭北延,有4条支山脉:一是库峪河与汤峪河之间有石门山和风凉原;二是岱峪河与辋川河之间有紫云山、云台山、风雩山、七盘岭、尤凤岭、天马山;三是辋川与东西采峪之间有响鼓山、五峰山;辋川谷与蓝水河谷之间有迷魂山、黄沙岭、全山、桓公堆、峣山;四是林岔河与全井河之间有大顶山、鸡冠岭、紫龙山、宝东山、马鞍岭。 秦岭从商县向北延伸,环绕县东南境西行又有4条支脉:一是蓝水河与流峪之间的天平山、玉山、王顺山;二是流峪河与倒沟峪之间的狮子山、三峰山;三是倒沟峪与清峪河之间的将军帽、天明山、闵家山、龙凤山、高尖山;四是清峪河以北蓝田、华县、渭南交界处的箭峪岭、月圆山、倒虎山、旺旺山等。 1.石门山,又名石门岭,县城西南32公里处,为蓝田、长安界山,西临库峪,东接汤峪,为秦岭南出于蓝田之首山,其南端高峰海拔2267米,再南而北,以次而降至高堡镇、骆驼岭北侧,与阿福原接壤。南北长约15公里。其南段有东峡岭、西峡岭,中段有天池、地,北段有康家山、骆驼岭。 2.紫云山,县城南约26公里处,是红门寺乡,汤峪乡和小寨乡之界山。它西临汤峪东接采峪,危峰突峙,海拔2144米,原有铁瓦殿冠覆峰端,故又称铁冠山。 3.云台山,县城南22公里处,南靠紫云山,北望上湖滩,海拔2224米。其峰西部,远视宛如上弦之月,故称“月牙山”,东部诸峰参差对峙,俗称“锯齿山”。山巅有古寺院曰“三教堂”,每年六月十五日庙会。 4.风雩山,俗称风雨山。为玉川、红门寺、小寨三乡之界山,位于县城南21公里处,西南与紫云山相望,东北与马池山相连,主峰海拔约2024米,其西峰孤寺峰形状如塔,峰端有寺,为游览胜地。[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