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四系包括更新统(Q)与全更新统(Q4)两层。更新统Q又分为下中上三期,即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全更新统Q4。地层又可分为下段冲积层(Q/Q14)与上段冲积层(Q/Q24)。具体分布:下更新Q4早期(Q11)地层,主要分布于秦岭山前洪积扇裙,清峪口至罗李沟的四级阶地、汤峪河三级阶地的范围内,出露于深切沟谷谷坡的中下部。分布高程和厚度变化较大,灞河河谷分布高为600~757米,南秦岭西端和汤峪河河谷高程为578~720米。冰积层厚度为34~48米。与上覆、下伏地层皆为不整合接触。在区域分布上是,近山前砾石粗大且多呈次棱角状,远离山前则粒径变小,磨圆度变好。冰碛层的物质来源主要为南部秦岭;灞河右岸四阶级地下伏的冰碛砂砾石层与南面洪积扇裙地带有所区别,成份以石英岩为主,次为花岗岩和暗色变质岩,据统计ab面倾向紊乱,结构较紧密,砾石层中常见厚度不大的亚砂土或亚粘土透镜体。砾石在东部近山前地带粒径为0.5~1.5米,沿阶地向西粒径明显变小,在安沟一带一般为0.1~0.3米,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东部清峪河上游,与公王岭砾石层为同期不同源的堆积物。汤峪出口处和三级阶地之下分布的冰碛层与公王岭所见相似,其差异是砾石成份除以花岗岩为主外,变质岩成份增加,且含少量灰岩砾石。此外,在汤峪口内左岸高出沟底60米处(海拔660米),有一系列舌状平台分布,其上有砾石层堆积,厚5~8米,花岗岩、变质岩砾石强烈风化,个别风化较弱的砾石上见有压抗,粒径一般为20~50厘米,夹有1~2米的巨砾;辋峪口以西的冰碛层变为冰水堆积(fg/Q11),主要分布在白鹿原新华村——孟村——田禾村一线之南的黄土层下,沿蓝田组古地形面的侵蚀洼槽堆积,顶面高程538.43~634米,沿洼槽中心之部位(徐家河——香村一线)沉积最厚为82.10~97米,向两侧变薄,厚度为24~37.36米,此层总的规律是由东南(东刘家坡、佘家湾一带)向西北(刘村一带)粒度由粗变细,即由砂卵石夹亚粘土渐过渡为亚粘土夹砂砾或砂层;下更新统晚期Q21地层,在蓝田遍布于黄土原和黄土丘陵区,其岩性为粉土质亚粘土,粉土质亚粘土夹7~13层棕红色古土壤。近秦岭山前及黄土原、黄土丘陵边缘残留厚度小,仅见2~5层古土壤。黄土为灰黄、浅黄褐色,密实,坚硬,孔隙不发育;中更新统Q2地层分布于黄土台原、黄土丘陵及其三、四级阶地上。其下部为冰碛层(fg/Q12),上部为黄土及风洪积层;上更新统Q3地层,亦分上下两段:下部冰碛层(g/Q13)又称北庄村冰碛层。冰水堆积层(fg/Q13)主要沿灞河及汤、岱峪河流二级阶地分布,多为后期冲积物及黄土所覆盖,只在阶地冲沟壁上和前缘陡坎处见有外露。除在灞河右岸石头滩——支家沟一带连续分布外,其它地段因受后期破坏,只有部分残留,岩性为灰白、灰黄色砂卵石,厚4~7米;上部黄土层(e0/Q23),主要堆积在黄土原顶部或覆盖于河流二、三、四级阶地上部。亚砂土夹1~2层古土壤.古土壤呈暗褐色,淀积层不发育,仅见零星钙核。顶部常见一层黑垆土型古土壤,厚一般7~10米,最厚不超过20米。此外,在河流二级阶地部位,此层黄土之下,还有发育冲积层(a/Q23),岩性为黄褐色粉细砂,亚砂土,分选好,水平层理发育,厚1~3米;全新统Q4地层主要为冲积层,可分上下两段。下段冲积层(a/Q14)沿河流一级阶地呈带状分布,具二元结构:上部为棕褐色亚砂土,亚粘土;下部为灰白,灰黄色砂卵石层。灞河一级阶地卵石成份以石英岩为主,次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总厚10~30米,其中砂卵石层厚一般为5~10米,阶地后缘地段可达20米左右。汤、岱峪河一级阶地卵石成份以花岗岩为主,磨圆中等,粒径5~15厘米,厚3~5米。与下部 冲积层(a/Q14)分布于灞河左岸冯家寨——陈家滩,李家底—周家一带的新洪积扇堆积物(p/Q14),上段冲积层(p/Q24)为河漫滩堆积物。岩性为砂卵石,局部表层为亚砂土。卵石成份为石英岩、花岗岩及少量变质岩。粒径在河谷的上游段为20~30厘米,下游为5~10厘米,厚度一般为3~5厘米,灞河右岸华胥——洩湖一带厚达10米多。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