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1 23:54:4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剪纸 长安剪纸起源无考,但从古及今,逢年过节或婚嫁之日,农村巧妇常用彩纸剪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图形,或贴于窗户纸上,或贴于居室之内,以示喜庆。 解放后,剪纸内容多为诗词、标语、口号、新人新事等。韦兆乡尹村妇女何兰芳创作丰富,技艺精巧,有“剪纸王”美称。 刺绣 民国时期,韦曲、王曲、斗门等地集市常见绣花枕头、围裙、儿童鞋帽、香包、虫鸟等针工精细、色彩绚丽的刺绣工艺品出售。解放后,手工刺绣渐被机器刺绣所代替。1984年,魏寨、马兴、太乙宫等乡(镇)兴办起机械刺绣厂,工效大为提高,产品畅销西安及其附近县、市。 编织 长安民间工艺编织主要是麦秸杆、玉米皮草编,制品有草帽辫、草帽、坐垫、提篮等。解放后,在县内东部原区的酒铺、魏寨、鸣犊、大兆、杜陵一带,草编作为农村集体和家庭副业,非常活跃。1975~1979年间,产品曾通过广州交易会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地。 大蜡 流传于杜曲镇西南神禾原畔鸡子山周围新街子、关家村、彰仪村、三府衙一带的民间工艺制品。鸡子山是东晋道安法师讲经之地。唐于此建鸡子殿,僧众自带蜡烛诵经吟诗,光焰通明,因名“焰光会”。此俗相习,渐以鸡子山为界形成南北二社,正月十五、十六逢庙会时争相献蜡,比蜡身之巨,形状之美,制作之精。民国时苦于贫穷,不得不二而献一。“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拆殿断蜡,庙会废禁。1980年,庙会复兴,献蜡之风又起。蜡巨如磨盘,径、高皆达3.6市尺,重360市斤(取一年360天之意),四周插有12朵晶莹夺目的蜡制大花,取年月祥瑞之意。蜡周盘昂首衔珠金龙8条,遍插蜡制奇花异卉、珍禽怪兽,示乾坤正气、万物兴旺。鸡子殿大蜡,可谓长安一绝。 添碟子 杜曲乡寺坡村的“添碟子”,是长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源于清末。时,寺坡秀才赵西恩以之改变向关帝庙献美味佳肴之俗。“添碟子”是用各种豆子、小米、萝卜、瓜子、杏仁等为原料,涂染各种颜色,蘸上用面粉和鸡蛋清做的粘剂,嵌接在竹棍和碟子叠架起来的塔形物体上,构成亭台楼阁或鸟兽虫鱼、人物造型,形成一种奇特的工艺品。寺坡添碟子多少年来相互传授,不断更新。早年以借祭祀关公之机,祈祝丰稔,陶冶情操,显示才灵。民国时,碟子上多添“三娘赛翠”“五福择寿”“五儿哭坟”“唐僧取经”等。解放后,增加“王贵与李香香”“兄妹开荒”等新的内容。寺坡添碟子能手有董玉山、赵克义等。农历正月十三,为展现之日,观赏者络绎不绝。1979年,“添碟子”应邀在陕西省农展馆展出,受到赞赏。1982年后,寺坡村设立添碟子展览馆。 花灯 长安正月十五前有送灯乡俗,花灯讲究形式多样,造型美观,色彩艳丽,逼真生动,葫芦、碌碡、花篮、莲花、牛、马、鹅、羊、猴、兔、龙、狮无不入灯。过去都用竹、木、绸、彩纸制作,后来使用银箔和玻璃、铅丝等物。近年使用电子技术,花灯更为新颖奇特。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