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游三秦,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首页 | 意见反馈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今天是: 西安 | 宝鸡 | 咸阳 | 铜川 | 渭南 | 延安 | 榆林 | 汉中 | 安康 | 商洛 | 杨凌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临潼民国时期学校教育(2)
2011-9-1 0:05:56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学制与课程设置
    〔学制〕 民国初期,初小4年,高小3年,民国十四年(1925),将高小改为2年。
    〔课程设置〕 民初沿用清末学堂课程,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后渐趋统一。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公训(公民)、体育、音乐(低年级唱游)、美术(劳作)。高小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公训(公民)、体育、音乐、美术、童子军。
    校舍及教学设备 校舍均为旧式土木或少数砖土木结构的普通平房,较为简陋,多不符应用。一些建校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的中心国民学校,如骊山书院小学、关山小学、田市小学……等,学校教室较多,而且有学生宿舍、食堂等。在教学设备上较好,有图书室,备有较多教学参考与儿童课外读物,有简单的教学仪器和各类教学挂图、地图等。体育设施有篮球、足球、排球、垒球、乒乓球等球类及单双杠、滑梯等活动器材。一般中心学校则设备较差 。农村初级小学有因庙宇、祠堂而建的,有数村联合新建的,设备好坏极不一致。基础较好者校舍较好,也有简单的教学设备如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和挂图及儿童课外体育游戏活动用品。大多数学校,校舍因陋就简,光线不足、学习桌凳多为学生自备,或有用泥坯砖块砌成,教学设备十分缺乏。在山区则条件更差,一些学校依窑洞而设,学生十数名,甚至尚未脱离旧私塾的教学方式。
    中心国民学校简介 (简介学校归属,均依据民国时行政区划)
    〔骊山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书院门小学)〕 该校原为横渠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 改为高等小学堂(横渠书院简介见“文物志”),民国初改称学校,后随几易其名。民国廿四年(1935)改名为书院门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称骊山镇中心学校,以后改为现名(指当时),称:××镇第×中心国民学校(下同)。该校有10班,学生543人,教员13名。
    〔骊山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行者桥小学)〕 该校成立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为胡文虎捐款所建,称胡文虎捐建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称临潼县立行者小学。以后遂为现名。该校有4班,学生181人,教师5名。
    〔斜口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斜口小学)〕 民国二十一年(1932),由当地绅士创立于斜口镇北街,初为斜口镇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改为临潼县立斜口镇初级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斜口镇中心国民学校,后改现名。该校5个班,学生281人。
    〔斜口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贾村小学)〕 民国十一年(1922)由阮俊卿捐款建成,初名“启智”两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为临潼县斜口镇初级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 为临潼县斜口镇中心国民学校贾村学校,后改现名。当时有8班,学生270人,教员13名。
    〔新丰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鸿门小学)〕 该校位于新丰镇,创办于民国三年(1914),初名新丰镇鸿门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奉命改为临潼县新丰镇中心国民学校,后改现名,当时有8班,学生326人,教员12名。
    〔新丰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三育小学)〕 民国三年(1914)杨绍麟创办,名为三育学校,校址冯李村,民国十年(1921)扩充为两级小学,曾因旱灾停办,后张耀明捐资扩建。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为新丰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始改现名,当时10班,学生417人,教员10名。
    〔铁炉镇中心国民学校(铁炉小学)〕 该校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始为初等小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改镇立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又改为镇立两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定名临潼县铁炉镇小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改铁炉镇中心国民学校。当时6班,学生253人,教员9名。
    〔马额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马额小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于马额街创办初等小学堂,至民国十九年(1930)改为镇立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成为完全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称马额镇小学。民国三十一年称马额镇中心国民学校,后遂改现名。有6班,学生267人,教员7名。
    〔马额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纸李小学)〕 创办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初为马额第九保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后始改为马额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有7班,学生207人,教员7名。
    〔零口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零口小学)〕 该校成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校址零口街,定名为临潼县零口镇高等小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临潼县立零口小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后称零口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当时6班,学生187人,教员6名。
    〔零口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何寨小学)〕 该校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热心教育的曹宏勋等倡议,集资拆迁庙兴建,始为初级小学,随后改为零口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前有9班,学生270人,教职工11名。
    〔零口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孟原小学)〕 该校成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旧庙改建而成,初为初小,后成为零口第三国民学校。当时有5班,学生150人,教员6名。
    〔田市镇中心国民学校(田市小学)〕 该校由郭希仁、蒋朗亭协助于民国九年(1920)成立于田市镇西街。初名田市高等小学校,后曾因旱灾停办。民国二十一年(1932)以后始复,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临潼县第六区区立小学。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称临潼县立田市镇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田市镇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8班,学生282人,教员11名。
    〔相桥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相桥小学)〕 民国元年(1912)开始创办相桥初等学堂于东街。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保立初级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相桥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改称现名。有班6个,学生145人,教员9名。
    〔相桥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粟邑庙小学)〕 该校位于粟邑庙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于此创办私塾。民国十二年(1923)创办小学,名粟邑庙国民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增设高级班,改称临潼县私立粟邑庙建国小学。民国三十三年改称相桥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油槐镇中心国民学校(油槐小学)〕 该校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地址在油坊街西北约三里的槐池寺,名槐池寺小学。民国八年(1919),由当时靖国军驻军改称油坊镇第八国民学校。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为代用中心国民小学,同年11月,改称油槐镇中心国民学校,将校址迁于油坊街西头。当时7班,学生195人,教员8名。
    〔关山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关山小学)〕 该校在关山城内东南,据校门前古碑记载,为明代社学旧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始建渭北书院,民国初改为渭北高等小学堂,后称关山小学校。民国三十年(1941),为关山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又改称现名。当时8班,学生282人,教员11名。
    〔关山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老王小学)〕 本校创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始名第十三保立国民学校。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为第八保立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称关山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5班,学生120人,教员5名。
    〔康桥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康桥小学)〕 民国十二年(1923)创办,为初等小学。民国十四年(1925)改为镇立“树本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定名为康桥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三年始改称现名,有6班,学生160人,教员7名。
    〔康桥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新兴小学)〕 民国三年(1914)建立,为初级小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为保学。民国三十年(1941),经李虎臣赞助,重新建校于新兴堡,称“云兴小学”(为完全小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定名为康桥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当时5班,学生157人,教员8名。
    〔武屯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武屯小学)〕 该校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李定五联合地方士绅创办,校址在武屯镇东门外,定名临潼县武屯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七年(1948),始称现名。当时8班,学生153人,教员10名。
    〔武屯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房村小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以前,该校为房村堡私立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改称第三保第一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七年(1948)始改称现名。当时有5班,学生120人,教员6名。
    〔阎良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阎良小学)〕 该校初原为私立初小,经费相当困难,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杨主任及地方热心人士捐款建成完全小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为县立。民国三十年(1941)称为临潼县阎良镇中心国民学校,后改现名,当时有6班,学生223人,教员8名。
    〔阎良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绳张小学)〕 该校于清宣统元年(1909)创办,始为初等小学堂,校址绳张村。民国初年称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为保学。民国三十年(1941),由张明轩捐资与学校董事会共同努力建成私立兴农小学(完全小学),又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为阎良镇第二国民学校。当时有7班,学生142人,教员12名。
    〔阎良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中和村小学)〕 本校创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名“荆南小学”。民国十八年(1929)因旱灾停办。民国二十八年(1?39)复办,为第五保第一国民学校。民国三十六年(1947)改为阎良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5班,学生110人,教员5名。
    〔栎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栎阳小学)〕 该校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初级小学堂。民国初改为初级小学校。民国九年(1920)由杨虎城驻军于此资助创办高小。民国十七年因兵燹荒年停办。民国二十二年(1933)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改称栎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9班,学生376人,教员10名。
    〔栎阳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徐阳小学)〕 该校位于栎阳镇西北徐阳村。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杨宜翰、陈善甫、王子龙等人捐资兴建,为初级小学,名私立“临原小学”。民国二十九年成立完全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立案改为县立小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后改称现名。当时6班,学生158人,教员10名。
    〔雨金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雨金小学)〕 该校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位于雨金南城内,初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后因军匪破坏,数次停办。民国十六年(1927)复办。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为县立雨金镇小学。民国三十二年后,改称现名。当时5班,学生208人,教员7名。
    〔雨金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南屯小学)〕 该校于民国三十年(1941)利用尉白、三王、亨利屯三村原初小校产,将尉白村保学扩建而成,名为私立“种竹小学”。民国三十二年改为临潼县雨金镇中心国民学校亨利屯分校,后改称现名。当时7班,学生318人,教员9名。
    〔雨金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中隆寨小学)〕 该校于清宣统元年由民众捐资建立中隆寨初等小学堂,后数易其名,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称雨金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5班,学生130人,教员6名。
    〔交口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交口学校)〕 该校在交口镇东门内,清末为义学。民国八年(1919)由当地驻军马清苑与绅士创办完全小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为第三区区立小学,翌年又改为第五区区立小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称临潼县交口镇初级小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又复为完全小学,称临潼县交口镇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交口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后始称现名。当时有7班,学生168人,教员7名。
    〔交口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民生[权中]小学)〕 该校位于交口辛里村。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许权中夫人周静芳私资创办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许权中回乡亲自主办,继有杨虎城等捐款,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定名为“民生小学”(完全小学)。民国三十二年后改称交口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当时5班,学生139人,教员5名。
    〔北田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北田小学)〕 该校原清末义学,位于北田镇东关。民国初年改为初等小学校,后为北田镇小学。民国三十五年始改为北田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北田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滩王小学)〕 该校原为清末义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民国初年为初等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称北田镇第一保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七年(1948)始改现名。
    〔北田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尖角小学)〕 该校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初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始办完全小学,名私立“崇新小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称为北田镇代用中心国民学校,后改现名。当时6班,学生237人,教员10名。
    一、中学教育
    学校设立 中等学校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后逐渐兴起,全县共有4所。
    〔临潼县中正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内热心教育人士集资兴建“临潼县骊山中学”,校址在书院街东街(今法院处)。民国二十九年(1940)重新筹建,定名临潼县私立中正中学。同年八月改为临潼县中心初级中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又更名为临潼县立初级中学,于民国三十二年迁入东绣岭下新址(今华清中学校址)。民国三十二年改称临潼县立第一初级中学。该校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有7班,学生368人,教职员23人。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复称临潼县中正中学,始招高中两班。
    〔临潼县立第一初级中学(渭曲初中)〕 该校创办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初为临潼县私立渭曲初级中学,招生两班,学生42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改为县立。由于将原临潼县第一初级中学改为“中正中学”,故将该校改称临潼县第一初级中学。又招新生两班,学生68人(校址今雨金中学处)。
    〔临潼县第二初级中学(四维中学)〕 该校位于关山镇东门外,创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称四维中学。至民国三十一年时,有7个班,学生310人,教职员16名。民国三卞三年(1944)改称临潼县第二初级中学。
    〔临潼县第三初级中学(建国中学)〕 该校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在粟邑庙私立建国小学的基础上创建的(建后仍附设小学),称临潼县私立建国中学。民国三十五年后改为临潼县第三初级中学。当时有13班,学生545人,教职员37名。
    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统计,全县初级中学共计37班,学生1258名,其中女生32人。
    学制与课程
    〔学制〕 初中3年,高中3年,共6年。
    〔课程设置〕 初中设公民、国文、算术(几何、代数)、生理卫生、博物(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体育、音乐、图画、童子军。高中设公民、国文、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军训等。
    三、师范教育
    中正中学附设简师班 民国三十年(1941)于临潼县立初级中学(中正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第一届学生为初秋三三级。民国三十三年(1944)下半年临、渭、蓝三县简易师范附设于此,招收秋三六级两个班,当时学生105人,教工11名。
    临潼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将建国中学改为简易师范,称临潼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当时有4个班,学生164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后停办。
    四、职业教育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五年(1916),张正鹄(布侯)曾在县城举办实业工业学校,开设水利、工业、纺织等科。民国三十年(1941)二月,由王子龙主持筹办泾惠农职学校,初为私立泾惠中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为临潼县立泾惠农职学校,校址栎阳镇徐阳村(即今徐阳中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为8个班,学生294人,教职员16名。民国三十一年(1942),又在建国中学设工业职业班1个,于四维中学设农业职业班1个,由县政府各拨5000元经费资助。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设制除专业课程外,其他与初级中学略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临潼民国时期学校教育·临潼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与教育概况
·临潼清末的学堂·临潼私塾、义学
·临潼乡学、书院、社学·临潼县学(儒学、学宫)与科举考试
·临潼清以前教育略述·临潼民国时期防务
·临潼清代以前防务·临潼民国时期驻军
·临潼清时的驻军·临潼周至明代驻军
·临潼民国时期地方武装·临潼历代地方武装
·临潼民国时期的兵役制度·临潼清以前的兵役制度
·临潼军事要地与通道·临潼军事地理与地形
·中共临潼党组织建立的地下交通线·临潼解放
三秦影像 更多
户县隆冬黑山瀑布冰柱
户县隆冬黑山瀑布冰柱
户县草原一景
户县草原一景
户县高冠瀑布
户县高冠瀑布
户县九华山秋韵
户县九华山秋韵
《凤飞羌舞》唯美震撼的羌文化视听盛宴
《凤飞羌舞》唯美震撼
乌桑峪天生桥一日游
乌桑峪天生桥一日游
洛南佛山红叶好醉人
洛南佛山红叶好醉人
天下第一粮仓——丰图义仓
天下第一粮仓——丰图
 最新资讯
· 临潼民国时期学校教育
· 临潼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与教育概况
· 临潼私塾、义学
· 临潼清末的学堂
· 临潼乡学、书院、社学
· 临潼县学(儒学、学宫)与科举考试
· 临潼清以前教育略述
· 临潼民国时期防务
· 临潼清代以前防务
· 临潼民国时期驻军
· 临潼清时的驻军
· 临潼周至明代驻军
图片热点
临潼秦坑儒谷
临潼秦坑儒谷
临潼康家遗址
临潼康家遗址
临潼姜寨原始村落遗址
临潼姜寨原始村落遗址
秦始皇统一六国群雕
秦始皇统一六国群雕
临潼庆山寺遗址
临潼庆山寺遗址
庆山寺地宫
庆山寺地宫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
带宽支持:古城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