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开元十九年至二十九年(731~741年)改修曲江后,长安城东南成为游览中心,而慈恩寺遂变成消遣之地。唐末五代,战争频繁,经兵火破坏,慈恩寺院亦沦荒废。宋时,“寺宇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张礼《游城南记》)。元代,史志未见记载,慈恩寺内仅存有贵由立经幢一方。到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才对寺院进行了一次大的整修。据《重修慈恩禅寺记》碑文载:“寺已倾颓,塔已荒落。……乃卜吉日,拆旧废残,起前殿二,各五楹。山门、廊庑、方丈、僧堂,以数峙立。”可见,唐时的寺·塔已残破不堪,不宜再恢复原貌,故拆旧废残,加以改建。据载,现存的寺院布局和建筑,包括山门、钟鼓楼、大殿、藏经楼及配房等,都是这次重修的,以后虽有多次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这一次重修的建筑布局和规模。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对塔又重加佟葺,塔内安装了阶梯,可登临各层。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有重修,现寺内还保存有当时的重修碑记。清光绪年间,对寺院有过小的维修,现存的重修碑尚有3幢。到1931年,陕西慈善家朱子桥募款2.4万元,整修上殿和塔内盘梯,并添建观堂一座。工程完工后,邀请太虚大师在慈恩寺讲《弥勒上生经》,并由太虚主持,在寺院创设慈恩宗学院。该院在大雁塔创办一年后,因故移至兴教寺续办一年,即告结束。此后,寺院又遭厄运,直到西安解放前夕,寺内驻扎军队,致使殿堂残破,寺院荒芜。
西安解放后,大雁塔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寺院,曾多次拨专款对寺、塔进行整修,大的修缮有:
1952年 整修山门、门房并在两旁增开大门。
1954年 换新塔内木楼梯、楼板,整饰塔内墙壁。
1955年 用大砖加固塔的基座,并在四面用花墙围栏,台阶、地平、道路用砖重砌,新开辟寺院内竹林,广种花圃,美化环境。
1962年塔上安装避雷设备。
1963年整修塔顶,补修大殿。
1979年添建办公室。
1982年添建茶园服务部。
1983年整修藏经楼。
1985年整修大殿。
1990~1992年对塔进行保养性维修。主要维修一层塔壁。因二层塔西侧二檐有裂缝,塔顶西北侧长有小树等,威胁塔的安全,经报国家文物局同意,进行保养性维修。
寺院的基本格局,现为前寺后塔,寺院山门朝南,北边是大雁塔。寺院内殿堂主要有:山门三间,座北向南,中间有大慈恩寺横额。山门两侧各增开大门一个,供游人出入。门内三间原为金刚殿,现中间改为门道,东西两间改为传达、接待用房。
向内有东西对称钟、鼓楼各一间。钟、鼓楼中间原有弥勒殿三间,后因大雨倒塌,改为花坛。
向北,东原为观音殿三间,现改为小卖部。西原为地藏殿三间,现改为陈列室。
再北,拾阶而上为一四合大院。南五间为大雄宝殿,供有泥塑三身佛像及弟子阿难、迦叶立像。东西塑有十八罗汉像。殿后壁左右两侧有文殊、普贤二菩萨像。这些塑像大都塑于清末民初,惟文殊像为明代作品。大殿北面,上层为藏经楼五间,藏有经卷及资料等。下层五间为法堂,供有明代铜铸阿弥陀佛坐像,高一米多。法堂东墙有玄奘石刻拓像,题记为民国22年(1933年)冬长安李枚生摹绘,郭希安刻。像左上角题有:
悠悠南行五十三德
孑影西征百二八国
千里跬步僧祇户栗
但有至心胡夷胡侧
弘始
骖开历后翼
竺梵支文斯轨斯式
宝积绿啬译千三百
长啼再来嘶风蹑迹
弟子欧阳渐敬撰并书
玄奘像两侧有弟子窥基、圆测石刻拓像。
法堂两边各有三间方丈室,东方丈室现改为小卖部,西方丈室改为接待室。
大院的东西两面各有十一间客房,为寺僧及游方僧宿舍。
最北边,即现在的七层古大雁塔。
1993年末寺院总计有房屋105间,与唐代鼎盛时的1897间相比,尚不到十分之一。
为加强对寺、塔的保管,西安市人民政府于1955年成立大雁塔文物保管所管理机构。1985年寺院由文物部门移交西安市佛教协会,并成立大慈恩寺管理委员会。寺内有僧人15人,尼姑2人,居士3人,职工53人。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