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
|
|
2011-8-9 21:03:58 来源:三秦游网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途中,曾两次遭意外散佚部分经本后,对带回长安的经卷,倍加爱护。为保护带回的520卷、657部梵本佛经,遂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上书高宗李治,建议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仿照西域的建筑形式,建造慈恩寺塔。为藏经本而建塔,是修建慈恩寺塔的真正缘由。有关建塔的实况,《慈恩传》卷七记载: 三年春三月,法师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浮图量高三十丈,拟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将欲营建,附表闻奏。敕会中书舍人李义府报法师云:“所营塔功大,恐难卒成,宜用砖造。”亦不愿师辛苦,今已于是用砖,仍改就西院。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仿西域制度,不循此旧式也。塔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初基塔之日,三藏自述诚愿。……时三藏亲负篑畚,提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 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这座佛塔,当年三月动工,一年建成。塔高60米,5层,砖表土心,无盘梯。后因塔心砖缝草木丛生,经50年风雨剥蚀,到武周长安元年至四年(701~704年),塔身逐渐毁坏,危及安全,又由武后和王公大臣集资重建,全部采用青砖磨缝,坚固壮观。后又在天宝年间和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几经改造,每层四门有券门,塔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对此,《长安志》卷八记载: 后浮图心内,卉木钻出,渐以颓毁。长安中更折改造,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 又据宋代张礼《游城南记》: ……长安中摧毁,天后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十层。 有关塔的层楼,唐人有7层、10层两说,尚无定论,多以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张礼《游城南记》中的记载为准: 永徽三年沙门玄奘起塔,初惟五层,……长安中……重加营建至十层,……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层。 又据史料记载:五代后唐长兴元年至四年(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进行整修,就是现在所看到的留存千年,保持了张礼所记古朴雄伟壮观的7层古塔原状。 大雁塔初建时称慈恩寺塔,后称大雁塔,流传至今。对其名称的由来,据《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载: 因陀罗势罗窭诃山东峰,伽蓝(意寺院)前有窣堵波,谓亘婆(唐言雁)。昔此伽蓝习玩小乘。小乘,渐教也,故开三净之食,而此伽蓝遵而不坠。其后三净求不时获,有苾芻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曰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陲宜知是时。’言声未绝,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殪。宓芻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执,各从圣旨。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宣旌厚德,传记终古。’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雁瘗其下焉。 又《慈恩传》卷三中亦有因陀罗势罗窭诃山峰伽蓝(意为寺院)前埋死雁建灵塔的记载。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七载: 天竺记达亲国有伽叶佛伽蓝(梵语寺院)穿石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故谓之雁塔,盖此意也。 又《陕西通志》卷九十九“拾遗”二引《志林》载: 唐慈恩寺有巨雁于庭,僧捕得将蒸食之。一老僧曰:此雁王也。因瘗之,造塔于上,名雁塔。 至于称“大雁塔”,则是为了便于区别后建的荐福寺塔(又称小雁塔)的名称,遂有大、小雁塔之称。现在大雁塔下层拱门的青石门楣上,只留有线刻佛像图、天王像图及殿堂图,原塔历经沧桑,屡经改建,已无雁形遗迹可寻。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