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起义的起因〕 陕西关中东部的回民起义,其起源是由于回、汉民族之间的一般性矛盾,因官府拘于民族偏见处理不当,迫使回民起来反抗,遂成为一次浩大的起义斗争。早在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春,临潼县鬲家堡,回、汉之间就曾发生过斗争,互有杀伤。至冬,大荔县八里井又有械斗的事情发生,官府在处理这些回、汉民族纠纷时,不以情理曲直论罪,往往执有偏见枉杀回民无辜,致使回、汉结怨日深,械斗不息。清文宗咸丰八、九年间(1858~1859),械斗愈演愈烈,穆宗同治元年(1862)三月,华县又因回民砍汉民竹,汉民又烧回民村庄起事,回、汉仇恨更深。 〔回民团结益固〕 地方官偏向汉民,压制回民,以致互斗日增。当时有回民向知州刘濮尧控诉。刘濮尧当堂宣告:“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县衙快役头是个回民,听了以后忿忿下堂,急于打算反抗。当时捻军入陕,全陕震动,关中民团紧急动员,华州团练声称:要把“回民当作捻匪内应”对待。适有渭南民团团长张英、兰州属团长白祥生,无端的捉拿了17个回民,并将其处死。这时,沿渭河各村的回民都携带家小向渭河北逃跑。当民团行至下庙,听到回民北渡的情况,并已看到北边一带有烟火,便向回民突袭,烧了回民住的秦家村,乜家滩。回民无法忍受,愈加团结一致,反抗的怒火就燃烧起来了。 〔回民杀张芾于油坊街,祭旗起义) 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据托明阿、张芾等奏称:高陵、临潼一带,汉回构衅,相互械斗。“该处回众将汉民村庄焚毁,杀戮甚惨”。当时,张芾为前都察院御史,由安徽丁忧卸任回泾阳老家。因关中回汉斗争日剧,遂被任为“督办陕西团练大臣”,穆宗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他来到临潼,欲图缓和局势。听了回民绅士马百龄对他讲有关汉、回械斗的事后,相约同去进行劝解。五月四日,张芾与临潼知县缪树本、绅士蒋若纳、回绅马百龄及其侄孙张涛及20余名勇役,由省起程,十一日至临潼油坊街(现为油槐乡)。他们到油坊街后,立即被回民任老五、马玉良等拥至仓头,分开居住。十二日,先将张涛及勇役杀死。十三日午刻,任老五诱请张芾及缪、蒋2人,前往渭河滩游玩,遂被一同杀死,在油坊街祭旗起义。至此,回民起义之意已决,各县先后起事。 〔临潼县城的攻守〕 同治元年八月,胜保全军由潼关西进,当时良前、零口、灞桥等处为回军据点。清胜保西进的军队所过地方荒烟蔓草无处觅食,井中常有死尸,求水亦不可得。八月九日,回军围攻临潼县城,知县朱玉珏,督率团勇登城固守,连放连环枪炮,回军不能近,便退到离城数里的民堡。十一日,总兵成禄、知府廖庆谋等率领先锋军到临潼,回军与渭北十三村及灞桥一带各部相约2万余来扑,经成禄击退,直压至三辅等处。适渭河北面回军的马队纷至,抄袭官军之后,成禄等见势又退。回军复层层兜裹,直至县城。正相持间,胜保大军赶到,由北路树林向西突出。回军不支,遂向西败退。十六日,回军复集零口军至临潼,同时灞桥、三辅的回军也向清军袭击。胜保率领官军,从骊山北面反击回军,又一部马队分3路接应,回军败,伤甚众。胜保遂由临潼督师前进至斜口,回军又分股迎击。官军指挥后队,分两路包抄,更番轮战,回军向北败退,时西安已被回军围6个月,胜保军继续西进,解西安围。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