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县历史上发生五级以上地震二次: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七月二十二日 (8月10日),本县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09.1°,北纬34.3°,震级6.25级,裂度8°。(据清康熙《临潼县志》)载:山崩屋塌,震声如雷。远涉200公里;距震中30公里之长安荐福寺塔中裂尺许,震死1900余人。时咸阳、高陵、白水、洛川中部(黄陵)亦震。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三月五日(4月2日),本县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09.2°,北纬34.4°,震级5.5级,裂度8°。(据《陕西省地震目录》载:城垣房舍倒塌,人多压伤。涉及长安、大荔、汉中等地;同日,山西、山东、辽宁、河南、湖北、甘肃亦发生地震。 二、邻区波及本县地震 波及本县五级以上地震 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九月二十五日(11月11日),长安(6)级地震,裂度7~8°。据《汉书·五行志》及《陕西省地震目录》载:“自京师至北边郡国(含豫、晋、秦、陇诸省)三十 余处地震,坏城廓,凡死415人,”灾及本县。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正月初一日(2月12日),长安地震。震中在东经108.9°,北纬34.3°,震级5.75级,裂度7°。据《新唐书·本纪》及《陕西省地震目录》载:“含元殿阶基栏杆损坏30余间, 压死20余人,京师大赦”,灾及本县。是年京师余震不息,金、房两州地震甚烈,江溢山裂。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四月十三日,渭、华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09.7°,北纬34.5°,渭华交界处,震级6级,裂度7~8°。据《旧唐书·五行志》及《新唐书·本纪》等记载:“震声如雷,河中、关辅尤甚,坏城垒庐舍,地裂涌水。”此次震涉京兆、凤翔、同州、商州、华州等地,本县亦受重灾。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正月初一日(1月19日),朝邑7级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10.1°,北纬34.8°。震级7级,裂度9°。据《陕西省地震目录》载:“摇倒城楼,塌坏衙门仓监及军民庐舍5400余间,死亡400余人,伤畜391头;至二十四日屡震不已,是年七月三日、十 七日、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十一月二十七日,十二月六日,次年一月十七 日、五月一日,本县及长安、临汾(山西)、洛 宁(河南)、定宁(甘肃)均震,远及400公里。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 二月十二日(1月23日),华州8级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09.7°,北纬34.5°。裂度11°。据《陕西省地震目录》及清顺治《临 潼县志》记述:“十二月十 二日三更三点(夜12点),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延及千里,川垣折裂,郊庐迁移,或雍为岗埠,或陷为沟渠,山鸣谷响,水涌河溢。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毁,十居其半。军民被害其报名者八十三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 可数计。”本县是夜大震,有声如雷,城廓庐舍殆尽,压死数以万计。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三月临潼5.5级地震。四月十九日,西安6.25级地震。震中位 于东经109°,北纬34.4°,裂度9°。据《陕西省地震目录》记述:“咸宁(今西安)之灞桥及泾阳、咸阳、高陵、永乐等村镇倒塌如平地,压死二百 余人”。涉及本县,房屋城垣倒塌,人多 压伤。 波及本县5级以下地震: 商帝乙三年(前1177),岐山4~5级地震。 周幽王二年(前780),泾、渭、洛三川皆震,岐山崩,水断流。 汉文帝五年(前175)二月,长安4级地震。 后元二年(前162),长安4级地震。 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四月,长安4级地震。 中元三年(前147)四月,长安4级地震。 中元五年(前145)秋,长安4级地震。 后元元年(前143),长安4级地震。 后元二年(前142),长安4级地震,地一日三动。 武帝建元四年(前137)长安4级地震。 元光四年(前131),长安4级地震。 宣帝本始元年(前73),长安4级地震。 地节三年(前67)长安4级地震。 元帝永光三年(前41)长安4级地震。 成帝建始三年(前30),长安4级地震,“夜震未央宫中”。 新王莽天凤三年(16)长安4级地震,大雨雹。关东尤甚,竹柏或枯。 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二十四年(190~219),长安、雍州频震,三辅大旱。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