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受灾程度,分两种风灾: 一、大风: 指风速大于或等于17米/秒的风。本县大风日数较少,年均仅有4天,且主要集中在春、夏季,占全年总大风日数的90%。大风一般持续时间为十多分钟或数小时。由于受地势影响,骊山丘陵区大风日数比平原地区出现的次数较多。自1959年至1980年22年中,本县发生大风124次,平均每年5.6次,最多的年份(1969)出现11次,占大风总次数的9%。 历史上,本县出现大风的年份如下: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六月辛未日,京师、华陕二州大风拔木。 清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二日大风霾十余日,人相视皆黄色。 民国二十一年(1932),4月,恶风连霄,雨泽无望,禾苗尽行焦枯,麦无收。 二十二年(1933),5月,狂风大雪,禾苗尽枯。 三十二年(1943),小麦吐穗时,复遭亢旱,实粒未充,又连日狂风,芒种节前收获在即,又起烈风连续三昼夜,树木摧折,吹乱屋瓦,麦粒脱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62年2月16日~18日,连刮5级以上大风3天,局部有损失。 1965年,8级大风1次。 1966年,8级大风1次。 二、干热风: 在小麦灌浆期间出现高温干燥伴有相应风力的一种灾害气候。因其出现在温暖季节而又干热,亦称干热风。干热风袭来时,常使气温显著升高,湿度显著降低,蒸发迅速,严重时往往导致农作物的枯萎或死亡。 据记载,本县1962年、1967年、1968年、1969年、1973年和1978年,均属重型干热风年。尤其,1978年,重型干热风使14.97万亩小麦受灾,其中:减产1~2成的有0.63万亩,减产3~5成的有6.65万亩;减产5~8成的有5.56万亩;减产8成以上至无收获的有2.13万亩 。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