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8-30 22:37:3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的交通比较发达。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的记载:又据《西安古代交通志》载:秦代,秦始皇广修直道与驰道,其中驰道东北干线就是由咸阳东出,经辖地古栎阳(今武屯乡附近)北去京、津的。至隋唐,建成以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网,唐人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一文中记道:“长安附近有驿路七条,即两京驿道、长安栎阳道……”。可见栎阳自古就是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是关中的交通枢纽。至清末、民初,境内有7条主要干道可通达三原、西安、临潼、渭南、铜川等地,乡村之间又有小道联结,交通比较便利。这些四通八达的车马大道,数百年来运输十分繁忙,保持了境内做为渭北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也为现代新型公路的修建、扩建提供了基本框架。民国29年(1940),陇海铁路咸铜支线通车,境地开创铁路营运历史,便利了与铜川、西安、兰州及鲁、豫等地的交通。建国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航空工业基地定点境内,促进了区内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953年,“2541”专用线竣工,成为境内修筑的首条公路线。当时营运仍以马车、人力车为主,机动车辆很少。 1958年后,航空三大家陆续迁建境内。为加速航空工业建设,当地政府组织力量在原道路基础上,架桥、修路,大兴筑路工程,并不断开拓新道。是时,人力车、马车、汽车、火车运输同时并行,交通业一片兴旺。1965年,陕西省关中运输公司在境地设立汽车站,辖境始开公路客运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道路建设发展缓慢,乡村道路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交通建设有了较大发展。1987年,行政区域扩大,乡村道路建设滞后、城乡交通设施尚不完善、主干道部分路段狭窄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内经济的发展。为使交通现状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1994年春,副省长刘春茂带领省、市有关领导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境内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实地考察,对新建栎阳清河大桥、公路、铁路立交桥等4项工程做了详尽安排,为阎良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95年,制定《关于加快地方公路建设的决定》及实施细则,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大搞公路建设的热潮,当年完成土路基120公里。至1995年底,有4条干线公路在城区会集,西延铁路由区境南北穿越,西侯铁路与咸铜铁路在辖区交会;城区13条道路,纵横交错,人民路横穿城区。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计划目标,形成四通八达的城乡交通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运输业也呈现一片活跃、繁荣景象。 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境内交通工业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运七”飞机、大型客车制造企业已名扬海内外。拖拉机、汽车、柴油机修配企业迅速兴起。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兴旺发达。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