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8-30 22:26:4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5000年前,境内已有氏族部落的先民定居在石川河、苇子河两岸的台地上,从事农耕和渔猎活动,这从区内义和、菩星等文化遗址所发掘的器物可得到证实。 从春秋战国到阎良解放的2700多年间,境内人口的兴衰起伏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战乱、灾荒等因素而变化。 人口兴旺时期:春秋时,晋在境内设栎邑,被称为万户之邑,人丁兴旺。战国至汉初180多年间,境内为国都之地,商贸发达、人口稠密;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招徕三晋移民垦荒,人口剧增。秦、汉、北宋,先后修郑国渠、白渠、莱公渠灌田,大部分旱地变水田,人丁兴旺,正如古代民谣唱道:“田于何处?栎阳谷口,……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从战国至唐代,境内先后为7县县治所在,又地处京畿之地,户口稳定、人口相对稠密。清末至民国年间,大量山东人迁入,使境内人口增加。 人口衰减时期:西汉末年,长期战乱,境内屡遭战火袭击,人民死伤惨重,每平方公里仅11.3人,全境不足3000人。南北朝时期,西晋末至“八王之乱”、“十六国”争霸,连年战争祸及境内,加之蝗虫瘟疫并发,境内“斗米万钱”、“人相食、死者大半”,人民离乡背井,纷纷东流。唐末至五代时期,武夫割据,连年战争,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百姓流亡他乡者不计其数,“万户城空、千里烟火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隆庆二年(1568),华县、临潼两次大地震,阎良全境地处重灾区,“举室无完人”,半数人口死亡。清同治年间,渭北回民起义,统治阶级挑起回、汉民相互残杀,境内蒿草遍野,十室九空,幸存者寥寥无几。民国17年(1928)至民国21年(1932),境内连年大旱,期间两年无收,蝗虫盈野,赤地千里,霍乱(虎列拉)流行,中疫者甚多,难以活命。加之石川河、清河数次暴涨,沿河一带村民受灾者千户,多有淹死者,境内饿殍遍野、人口锐减。 建国后,境内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加之航空工业的发展,外地迁入人口剧增,区境内人口总量迅速增大,由1949年的56406人增至1995年的224021人,46年间人口增长了2.97倍,是自古以来区境内人口最为兴旺时期。但由于人口高速度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年龄类型向老年型发展,这就向人们提出了新的人口问题。1970年以来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有所控制,人口素质也不断提高,今后,要认真实行计划生育、作好人口的控制工作。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