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在区内颇受群众欢迎,其演唱形式主要有业余剧团、文工团、跑台子(木偶)、皮影、自乐班、演唱赛等。1949年,狄寨乡鲍旗寨成立自乐班社,“以戏化人”改变乡风,聘秦腔艺人于福庆为班头兼导演,后发展演职人员40余人,演宙剧目有:“血泪仇”、“大家喜欢”、“王贵与李香香”、“一贯害人道”、“保卫村政权”、“婚姻自主”等。1952年改为业余剧团,1955年聘三意社演员薛应中为导演,演出剧目有“铡美案”、“游龟山”、“五典坡”、“满床笏”和现代戏“赵小兰”等。1958年改为公社文工团,1961年与新筑公社文工团,红星公社文工团,红光公社文工团合并称灞桥区秦腔剧团,年演出百余场,1962年解散。 1958年,国棉三厂、五厂组建职工业余文工团,有秦腔、豫剧、越剧、话剧等演出队。1958~1960年,国棉三厂职工业余文工团为群众演出38场。红旗公社文工团1958年冬为西北文化工作会议表演的秦腔大联唱《东风浩荡》,受到各级领导人的鼓励和赞扬。1966~1975年各公社举办戏剧学习班190多次,培训秦腔业余骨干300多人。1969年,郊区文艺宣传队在新筑、新合、洪庆等地演出12场,观众7000余人次。南牛寺村业余剧团经常参加市、区戏剧会演,秦腔剧《断了镢头》、《双牛记》获甲等奖。国棉四厂、三厂、狄寨乡、纺织城工人俱乐部获组织奖。1992~1993年,举办第二、三届群众秦腔演唱比赛,有36人获奖,十里铺乡李纯孝获市演唱一等奖。 △跑台子,是以木偶形式演出的秦腔戏,群众称为“跑台子”。80年代,灞桥街农民郭自孝木偶剧团,经常为群众演出。 △皮影,又叫“灯影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产生于秦汉时期的古都长安。区洪庆镇路家湾村的皮影戏,源于清代距今约10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箱主名李鸡娃,大名李生成,和几位喜爱皮影和木偶的艺人组成戏班。戏班设备极其简陋,艺人自带乐器、道具,白天演出木偶,晚上演皮影。在灞桥区一直走红,能够演出30多本戏,几十出折子戏。剧目多为传统剧,如《封神演义》、《西游记》、《金碗钗》、《下河东》、《周仁回府》等。 △有文武乐器伴奏的秦腔演唱,群众称“自乐班”。一般5~7人,只在消闲时间和遇有喜庆时演唱,因唱奏简单,易于组织,区内各乡镇均有,据统计有30余个。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