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歌曲】 史载,唐朝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乐工们的辛勤劳动,长安城的歌舞演唱盛况空前。长安城内设有专门管理乐舞的机构——教坊。灞桥区长乐坊是当时宫廷最大的教坊之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给灞桥人民带来深重地灾难。群众通过民歌,唱出了对地主阶级的不满与愤慨。一首民歌唱到:“六月好唱六月中,六月的日头火喷喷,掌柜打的清凉伞,晒死晒活我长工;七月好唱七月中,七月的蚊子嗡嗡嗡,掌柜睡的清凉床,螋死螋活我长工”。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民歌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运用民歌这种形式歌颂党、歌颂翻身解放、歌颂自己的新生活。《卖余粮》、《爱国参军》、《四季歌》、《十二月采花》等民歌,就反映了灞桥地区群众的心声。 1956年12月,区广播站、文化局组织了民歌广播演唱晚会。1957年1月,举办灞桥区民间歌舞选拔赛,以古乐、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为主。1961年,国棉五厂创作歌曲“三姐妹(杨大发词,石夫曲)获省职工音乐调演创作、演出一等奖。1968年,西北一印创作歌曲“我有一把小剪刀”(杨大发词、袁传志曲)获省音乐会演创作、演出一等奖。1972年创作学习班创作的女声表演唱“拣棉籽”(张君祥创作)获西安市群众演唱优秀节目奖。1981年举办了民间音乐歌舞调演。从1986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红五月音乐会”,以声乐为主,有独唱、合唱、联唱等。1989年,国棉五厂成立女子管乐队,由35人组成,至1993年已演出68场。1991年12月举办“灞桥区双拥共建杯卡拉OK歌手大奖赛”。全区有400名军地歌手分别在11个赛场参加,有10名歌手获奖。全区有中国音乐家协会陕西省分会会员14人。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