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建造的渭河桥,故址在今六村堡乡相家巷北1公里处的草滩农场。汉时,因此桥与汉长安城北面的横门相对,故称横门桥,又因在此桥的西、东两侧先后架设了两座渭河桥,故亦称此桥为中渭桥。据《水经注》和其他史籍记载,中渭桥是座多跨式桥,共有68跨、67个桥墩,每个桥墩由11或12根桥柱组成。桥柱之下由用铁锥打成的柱基撑托。此桥宽13.8米,长约650米,属中跨水平,边跨倾斜,从而形成中部高耸的桥型,既保证了桥下高船行驶所需的净空,又增加了在桥上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需要和桥体的威严气氛。桥的两端砌有泊岸,桥头立有华表,以美化桥梁。汉昭帝始元七年(公元前86年),此桥被大雨冲毁,后修复。东汉末桥坏,曹操时修复。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伐后秦时又毁。后魏时,崔亮再次利用原来桥桩建桥。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渭河泛滥桥毁。后又几经修复,五代时桥废。 西汉时,在汉长安城城墙周围8米宽、3米深的城壕上,架设有正对城门的12座桥梁。 至1976年,境内桥梁仅有十几座,均较简陋。1977~1983年,西安市北郊排水工程实施期间,是域内桥梁建设大发展时期,包括由原涵洞扩建的桥梁在内,共建成桥梁163座。1984年后,又新修桥梁10座,且以大型和中型桥梁居多。至1993年,域内共有桥梁173座,其中先后在浐河、灞河、渭河上建成的大型桥梁有: 新房村浐河桥 位于大明宫乡新房村东的浐河上。1968年前,为解决去河东耕种和村民生活之便,曾在此建有木板桥,宽不过3尺,只能供行人和人力车通行。1969年11月,该村集资架设钢筋砼预制板桥,长90米,宽5米,可通行小型机动车,为运送浐河砂石提供了方便。后因桥面中间下沉,不宜继续使用。1988年11月,新房村又筹资50万元,在原桥以南重建1座长85米、宽7米、共5孔、孔径16米的装配式钢筋砼“T”形架板桥。桥两边各为1米宽的人行道,中间为车辆通道。桥梁荷载:汽车20吨,带拖挂100吨。此桥的建成为发展村东滩地多种经营开辟了致富通道。 污水过灞渡槽桥 位于谭家乡下水腰村东北方向的灞河上。渡槽涵管直径1米,上面铺设水泥板,主要为人行便桥,并能通过农用车辆和小型拖拉机,载重量限定在5吨以内。渡槽桥长500米,宽4米,桥洞50个,于1974年冬由西安市和西安市郊区共同投资52万元兴建,翌年6月建成。 广大门浐河桥 坐落在大明宫乡广大门村东的浐河上。历史上这里曾设有简易木板桥,宽约0.5米,长度随当时水面宽度而定,是广大门与河东灞桥区宋家围墙两村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而临时搭建,冬修夏拆,形成惯例,只能过人,不通车辆。1977年由广大门村集资兴建大桥,同年11月建成,桥长64.6米,宽5.1米,为8孔钢筋砼梁柱预制板桥,桥梁负荷15吨。 赵村浐河桥 位于谭家乡赵村以东的浐河上,为钢筋砼柱梁预制板桥。1980年12月由该村集资建成。桥长91米,宽5米,高8米,11孔,负荷15吨。 东方红浐河桥 坐落在谭家乡崖珥王村东的浐河上。1985年5月建成。结构为9跨桩柱式钢筋混凝土平板桥。桥面宽8米,长120米,设计负载20吨,总投资约26万元。此桥建成后,为开发浐河与灞河一带的砂石资源起了重要作用。 草滩渭河大桥 建于草滩镇柳树林村东北1000米处的渭河上。1986年初始建,1989年12月建成。该桥为简支“T”形大梁钢筋砼预制板桥,长1235.88米,宽27米,高9米,41孔,跨径30米,载重量为汽车20吨,带拖挂100吨。该桥是西安至铜川一级公路上建造的一座最大的现代化公路大桥,也是西安通往咸阳国际机场和北部各省的交通要冲。 建章路立交桥 位于三桥火车站东闸口东侧30米处,陇海铁路与建章公路交叉口。此处原为铁路、公路平交,南北两道口均设有值班人员看守,由于人车混流,堵塞严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1991年,经西安市人民政府、郑州铁路管理局协商,决定将原来10米宽的建章路拓宽为30米、砼罩面,平交道口改建为立交道口。由区、镇人民政府负责完成征地和拆迁任务;市、区人民政府和西安铁路分局共同投资,建设下穿陇海铁路三股道和专用线两座箱涵、南北各200米引道等主体工程以及抽排水泵站、办公楼房、管线网等配套工程,总投资830万元。1993年竣工投入使用后,火车、汽车、行人各行其道,畅通无阻,值班道口撤除。 后围寨立交桥 位于三桥镇后围寨东北西宝高速公路与西兰公路交会处。1992年4月动工修建,1993年12月竣工使用。该桥为上跨式大型环道立交桥,长263.95米,宽8.5米,共有8孔,其中环道第7孔和引道第11孔为跨环道孔。主桥上部为8孔钢筋砼箱式连续梁结构,下部为Y形桥墩。12号台为U形桥台。引桥上部为先张法预应力钢筋砼窍心板,下部为双柱式墩台。墩台、桩基由混凝土灌注。设计负荷:汽车20吨,带拖挂120吨。总投资756万元,通过世界银行由科威特政府贷款。投入使用后,日分流西兰公路车流量约8000辆。
涵洞
西汉时,汉都排水涵道已相当完备,城内雨污水通过涵道从城墙下排入城壕。考古工作者在汉长安城遗址发现用砖、石料和陶质管道砌成的涵洞多处。有的涵洞宽1.2~1.6米、高1.4米左右。 建国后,随着水利、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涵洞设置也不断增多。1976年,辖区内涵洞约七八十座。1977~1983年,在北郊排水工程实施期间,原涵洞绝大部分报废,新建涵洞239座。1984~1993年,又新建、扩建涵洞七八十座,保证了涵洞水流和道路畅通。 沣二干渠倒虹吸 该工程位于三桥镇西的南沙口与后围寨之间的西兰公路与沣二干渠交会处。沣二干渠由公路南以直径1.2米的水泥涵管从路下通过,路北是向西流去的河西向支流;涵管延续向北由河床下通过,成为路、河双跨的倒虹吸。西河在这里是上河下虹,各行其道,立体交叉,互不影响。1947年倒虹吸工程初建时,长度为30米,资金由沣惠渠管理局负担。60年代后,西河干涸,填平后变为耕地。倒虹吸随西兰路加宽而变化,南北长度为300米,涵管口径未变。 朱宏路倒虹吸 位于汉城乡郭家村以北的市自来水公司第四水厂与贾村之间的朱宏路下,污水由西库、东库、团结库循原汉代漕运渠道流向,东与朱宏路相交。这项工程初建于1966年,涵管直径为1米、长29米。1983年重修。1988年朱宏路作为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通往西安市区的疏导路而加宽路面,倒虹吸长度增至40米。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