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区春季常有寒潮霜冻,风速较大,多浮尘,常有春旱出现;夏季多雨,盛夏易伏旱;初秋多连阴雨,气温下降快,晚秋多晴朗天气,秋高气爽;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境域幅员不大,气候地区性差异较小。 一、季节物候 春季 一般从2月20日至5月2日,约72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个阶段。2月20日至3月10日为初春,日平均气温3℃~7℃,地面解冻,垂柳发芽,野草返青,蜂出巢,迎春花、榆树、梅花、毛白杨依次发芽开花。3月11日至4月9日为仲春,日平均气温7℃~10℃,山桃始花,加拿大杨、垂柳、玉兰、杏树次第开花,垂柳、牡丹、柿树、加拿大杨、槐树依次展叶。4月10日至5月2日为季春,日平均气温12℃~17℃,终霜,牡丹、紫藤、构树、刺槐次第开花,绿树成荫,柳絮飞扬。 夏季 一般从5月3日至9月12日,约133天。入夏的标志为刺槐盛花。5月3日至6月14日为初夏,日平均气温18℃~25℃,此时芍药、苦楝、柿树、石榴、臭椿、枣树依次开花,蚊蝇出现,冬麦成熟。6月15日至8月16日为仲夏,日平均气温达25℃以上,合欢树始花为进入仲夏的标志,蝉始鸣,合欢、女贞、梧桐次第始花。8月17日至9月12日为季夏,日平均气温从26℃渐降至20℃,日夜温差增大,树木生长渐缓,果实种子陆续成熟,桂花开花。 秋季 一般从9月13日至11月14日,约63天,分初秋、仲秋两个阶段。9月13日至10月11日为初秋,进入初秋的物候标志为核桃成熟,日平均气温由20℃渐降至14℃,蝉终鸣,梧桐、合欢、侧柏、泡桐种子成熟,苦楝、枣树、榆树树叶开始变色。10月12日至11月14日为仲秋,野菊开花为进入仲秋的物候标志。期间,日平均气温由14℃渐降至10℃,枣树、柿树、榆树、牡丹叶子完全变色,女贞种子成熟,出现早霜,后期核桃、柿树落叶,野草开始枯黄,蚊子藏匿越冬。 冬季 自11月15日始入,至翌年2月19日终止,约97天,分初冬、隆冬两个阶段。11月15日~25日为初冬,柿树叶落尽为进入初冬的物候标志,日平均气温由10℃渐降至5℃,百虫蛰伏,石榴、毛白杨、牡丹、梧桐、合欢、玉兰、榆树、刺槐、桑树枯叶相继落尽。11月26日至翌年2月19日为隆冬,进入隆冬的物候标志是垂柳树叶落尽,日平均气温由4℃渐降至0℃以下,地面结冰,土壤冻结。 二、太阳辐射日照 太阳辐射 未央区太阳总辐射平均46.46×108焦耳/(平方米·年),其中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生理辐射23.65×108焦耳/(平方米·年)。太阳总辐射1966年最多,为50.76×108焦耳/(平方米·年);1980年最少,为41.03×108焦耳/(平方米·年)。 未央区≥10℃期间的太阳总辐射占年总量的70.2%;≥20℃期间的太阳总辐射占年总量的38.4%;日平均气温<0℃的无效辐射占年总量的9.3%。 三、气温 1951~1990年,日平均气温13.4℃。1973年最高,为14.0℃;1984年最低,为12.7℃。辖域西北部、西部偏低,东部、东南部稍高,相差约0.4℃。最高气温历年平均19.1℃,最低气温历年平均8.8℃。极端最高气温41.7℃,出现在1966年6月19日和21日;极端最低气温-20.6℃,出现在1955年1月11日。1951~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中旬~7月中旬的年份,占80%以上。40年间,≥40℃的高温日数有22天,五六十年代较多,70年代后明显减少。1951~1981年,最低气温≤0℃的天数,平均每年93.7天;最低气温≤0℃的平均初日是11月12日,平均终日是3月21日;最低气温≤-10℃的天数,平均每年2.6天,有81%的年份出现在1月份;最低气温≤-20℃的天数,31年中仅出现1次。历年各月气温日较差平均10.6℃,6月份最大,为13.4℃,12月份最小,为2.9℃。 四、霜期 全年平均无霜期208天,霜期157天。初霜日平均在10月28日,终霜日平均在4月2日。1969~1970年,无霜期最长,为238天;1976~1977年,无霜期最短,为182天。初霜日最早出现在10月11日,最迟在11月19日;终霜日最早在3月7日,最迟在4月24日,前后相差一个多月。 1951~1981年未央区白霜初终日及保证率表 五、地温 1957~1981年地面温度平均15.5℃;7月份最高,为30.4℃;1月份最低,为0.5℃。1~2月份稳定上升,每月升温3.6℃~6.9℃;9月份以后迅速下降,每月降温6.5℃~8.0℃。 冬季,地温随地层深度增加而上升;夏季,随深度增加而下降;春季,深度在0~80厘米范围内,随深度增加而下降;秋季,深度在0~70厘米范围内,随深度增加而上升。春播期间(3~5月),未央区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12℃、13℃、14℃的平均日期及不同保证率下的初日见表2—7。 六、降水 降水量 年平均580.17毫米。1983年最多,为903.2.毫米;1977年最少,为346.2毫米。50—70年代呈下降趋势,80年代转为上升,90年代头三年平均530.1毫米,是50多年来的最低时段。 分布 降水月分布极不平衡。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7.21%;12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4.14%。 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由于辖域地形单一,幅员较小,降水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年降水南北相差仅30毫米左右。 变异系数 年降水变异系数19.5%。春季和秋季变异系数分别为27.1%和34.9%,是一年中降水较稳定的两个季节。夏季降水量变化较大,变异系数为41.3%,尤其是8月份,变异系数达78.1%,是夏季降水量变化最大的月份。冬季是一年降水最不稳定的季节,变异系数为49.8%。12月份,降水最多的年份为23.5毫米,最少的年份滴水不降,变异系数高达103.9%,是一年中降水最不稳定的月份。 降水日数 年平均降水97.1天。最多年138天,最少年仅74天。变异系数14.2%。一年四季中,秋季最多,为29.3天,占30.18%。次为夏季和春季,分别是28.6天和25.3天,占降水总天数的29.45%和26.06%。冬季最少,仅13.9天,占降水总日数的14.31%。各月分布以9月份居首,平均12.1天,最多年可达22天。其余各月降水日数见表2—9。1951~1981年极端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4天,出现在1962年9月27日至10月10日。连续最长无降水日数为73天,出现在1966年11月14日到1967年1月25日。 降水强度 未央区年平均降水强度为6.14毫米/日,以8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1951~1981年,日降水≥50毫米的暴雨日共22个,发生几率为71%。31年中,一日最大降水量为92.3毫米,出现在1957年7月11日。 各界温期间的积降水 未央区界温≥0℃和≥10℃期间的积降水分别为563.4毫米和491.9毫米,变异系数分别为21.8%和23%。 七、风 未央区全年多东北风,次为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0米/秒。年平均风速最大为2.6米/秒,出现在1955年和1959年;最小为1.4米/秒,出现在1954年。 1932~1981年,瞬间风速大于17米/秒的大风,共出现438次,平均每年8.6次。1942年最多,出现23次。这50年中,全年无大风的仅2年,几率4%。极端最大风速25.3米/秒,出现在1963年6月29日。各年大风出现次数呈下降趋势,1968年后,大风次数明显减少。年内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多,平均3.6次;次为春季,平均3.2次;冬季最少,平均0.7次。年内各月中,7月份最多,平均1.4次;1月份最少,仅0.2次。 八、湿度蒸发 相对湿度 1951~1981年,平均相对湿度71%。1954年和1964年最大,为78%;1955、1956和1957年最小,为66%。一年四季中,秋季最大,为79%,其余三个季节差异不大,在68%~69%之间。年内相对湿度变化曲线,从6月的最低值逦速上升,至9月份升至最高值;10月至翌年1月渐次下降;2~5月稍稍上升;进入6月,急速下降至最低值。相对湿度最高值为80%,出现在气温较低、阴雨较多的9月份;最低值为59%,出现在降雨较少、气温较高的6月份。 蒸发量 全区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00毫米左右。东部最高,为950毫米;西南部最低,为850毫米。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冬季小,夏季大。冬季12月至翌年2月仅占全年的9.7%;夏季6~8月,蒸发量占全年的46.7%。年内各月,以12月蒸发量最低,为23.1毫米。嗣后,逐月升高,至6月份,升至159.1毫米,达最高值。从7月份开始转为下降,至8月份下降至123.8毫米,8月份以后急速下降至最低值。 湿润度 未央区年湿润指数0.64,属半湿润气候。秋季多雨,湿润指数1.19,属湿润区;夏季湿润指数0.54,春季0.39,冬季0.35,均为半干旱区。据统计,未央区半湿润程度年份出现的几率为68%,半干旱程度年份出现的几率为29%,干旱程度年份出现的几率为3%。半干旱或干旱的年份几乎3年一遇。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