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未央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期,本籍革命党人王荣镇、王镇海等秘密参加同盟会陕西支部,奉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参加反袁逐陆夜袭清军军火库等革命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五四运动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烈火燃及西安,本籍旅沪学生雷晋笙(三桥镇雷家门人)在沪创办的《秦铎》杂志迅即传到三桥一带,揭露陕西军阀的黑暗统治。1924年,陕西较早的共产党员雷晋笙返陕,在西安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中国共产党三桥小组成立。次年元月,又在三桥镇一带成立车张村、延秋门、后围寨等10个村农民协会,同年末,中共草滩支部成立,支部书记申安炳等发展中共党员17名,并在草滩镇一带成立农民协会,举办农民讲习所,传播革命思想。1928年5月,中共长安县委委员李艮与中共车张村支部书记杜存良等人,于子夜率众捣毁三桥廒,伸张了农协会员的正气。
抗日战争时期,辖地部分学校师生在中共地下工作者的组织下,纷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月,本籍进步学生赵鹤、赵光才、李俊实、邹效龙等响应西安学联号召,组成长安县龙首乡同学寒假农村工作团,宣传抗日。同年4月,该团又在白花村小学召开民众大会,揭露联保主任张雨村(今大明宫乡井上村人)贪污公款、勾结土匪、残害百姓等罪恶事实,迫使长安县政府撤销了张的联保主任职务。私立慈惠小学(今未央宫乡未央宫小学)中共情报站负责人吉午中,经常组织进步教师靳克勤(今未央宫乡西马寨人)等带领学生下乡演讲、演出,举办漫画展览,宣传抗日主张,并输送进步师生奔赴延安。私立东明小学(今草滩镇夏家堡小学)中共联络站负责人常启亚与中共党员武伯纶、民主人士夏少耕等在草滩一带散发《老百姓报》,宣传抗日,接应陕北老区革命干部,输送进步青年北上延安。1949年3月,中共黑虎庙小学小组成员吴茂善、何志英等组织100余人的长北底侠武工队,在渭河南岸一带开展抗粮、抗丁等革命斗争。
1949年5月17日,三桥车辆工厂工人自动组成护厂自卫队,抵御胡宗南部溃逃前的破坏活动。同年5月20日,三桥火车站铁路工人李瑞五、李平章等亲驾火车头护送一支解放军攻入西安。次日,长北底侠武工队协助解放军在草滩镇一带粉碎了当地“九宫道”道徒的武力顽抗。西安解放初,渭滨区草滩乡干事李浩森、杨善区公署十事王清斌、曹家庙村农民孙占彪、西杨善寨农民周凤杰等人率队支前,共组织大车550余辆、民工2600余人,运送军用物资,支援扶眉战役和解放汉中的战斗。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未央人民,仅在辛亥革命、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斗中殉职的烈士就达93人。他们的英勇事迹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三)
西安解放前,未央现境虽地处城市近郊,但农业生产却很落后,全区26万亩农田,就有21万亩无法灌溉,靠天吃饭。尤其是渭河沿岸一带,水涨成河,水退为滩,天旱碱茫茫,雨涝荒草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粮食播种面积平均亩产仅为93.5公斤。
西安解放后,历届人民政府都把着眼点放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致力于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方式。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响应毛泽东提出的“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但在此后因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急于求成,故产生了一些当以记取的历史教训。
1955年秋收后,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掀起,在批判“小脚女人走路”并不断加温的历史背景下,建立初级社的步子一快再快。1956年春,又匆匆全部转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高级社的建立中,一些违背农民自愿互利原则的做法伤害了部分农民(主要是上中农)的切身利益。是年秋,曾一度出现“闹社”、“退社”风潮,给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产生了消极后果。
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由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急躁冒进、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错误,从而导致了瞎指挥和浮夸风的日益蔓延,农业生产下降。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区农业总产值又连年下降,农业生产总体水平倒退9年。加之此后10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在1958~1978年的20年间,全区农业总产值仅增长68%,年均递增2.6%,比前8年的递增率还低3个百分点。
70年代,遵循国务院在北方农业工作会议上重申和制定的方针政策,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建设进程,农业生产稳中有升。但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又出现无偿调用农村人力、物力、财力,开展跨生产队、跨公社、跨地区的大规模平整土地大会战,损害了部分社、队的集体利益。加之长期以来在收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和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辖区农业有了新的转机。1980~1983年,重点推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农民的温饱问题迅即得到解决。1984年后,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产量,压缩棉田种植面积,扩大养鱼水面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引下,结合辖区地理优势,逐步建立菜、瓜、果、畜、禽、鱼六大副食品生产基地。1986年,区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发展多种经营的若干规定》,从财力、物力、技术等多方面对果农、菜农和养殖户给予扶持。经过近5年的艰苦奋战,全区六大副食品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多种经营得到长足发展。1993年,全区蔬菜占地54814亩,总产2.16亿公斤,稀、特菜种植面积增至2万余亩,昔日那种“夏天三瓜一茄,冬季萝卜、白菜”的蔬菜品种单一的生产结构得到很大改变,种质资源增至12大类、68个小类,共268个品种。种植的莲菜因其产量高、品质优,不仅占领了西安市场,而且远销新疆、甘肃、山西等省(区);窖栽韭黄不但彻底改变了西安市韭黄供应依靠外地调入的历史,让市民吃到鲜、嫩、价廉的细菜,且为菜农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1993年,果园面积16959亩,总产757万公斤。其中鲜桃以其个大、色艳、汁饱、味甜,颇受消费者青睐,尤以“未央二号”品种最佳,居国内领先水平,果未成熟,多被商家订购。每当上市季节,商贩争先购买,运桃车辆川流不息,不仅满足了西安的市场需求,而且很快打入广州、深圳等国内市场。1993年,全区养鱼水面增至5873亩,全年为西安市场供应鲜鱼191.6万公斤。在辖区东部浐、灞河西岸大明宫乡至草滩镇一带,由联合国定点援建的2800多亩人工鱼池,由于建设标准高,管理科学规范,其养鱼水面虽仅占全区鱼塘水面的48.32%,而产量却占全区鱼产量的71.60%。登高远眺,长达14公里的鱼塘,一字排开,宛若一串明珠,不是江南,胜似江南。1993年,全区饲养奶牛2247头,奶山羊2068只,猪34673头,家禽56.7万只。当年生产各种肉类267.2万公斤,奶类679.1万公斤,禽蛋306.4万公斤。全年养殖业收入4177.5万元,占多种经营总收入的19.2%。改革开放以前,广大农民过着“喂猪等过年,养鸡换零钱”的自给自足生活,而80~90年代,畜禽养殖业已成为许多村庄和农户的主要致富门路。1993年,全区经济作物面积占全区耕地的49.88%,多种经营总收入首次突破两个亿,充分展现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城郊型农业区的地区特色。
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各业产值在农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了很大变化。1993年与1980年相比:种植业由83.03%下降到72.51%,畜牧业由15.11%上升到18.68%,渔业由0.22%上升到4.67%,副业由0.22%上升到2.50%,林业由1.42%上升到1.64%。1993年与1949年相比:种植业减少21个百分点,林业增加1.57个百分点,畜牧业增加12.84个百分点,副业增加1.92个百分点,渔业增加4.67个百分点。全区已形成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以大城市近郊区区域化为特征的菜、瓜、果、畜、禽、鱼六大副食品生产基地已形成规模。经过44年的艰苦奋斗,至1993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85万千瓦,比开始有动力机械的1956年增加近3000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耕地总面积的100%;全区粮食总产量在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仍达6.7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播种面积平均亩产311.3公斤,比1949年增长3.35倍;全区农业总产值2亿0302万元,比1978年增长4.38倍,比1949年增长28.95倍。实现了由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区向城郊型商品农业区过渡的历史性转变,充分展现出未央区新型农业蒸蒸日上的地区特色。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