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纪中叶,唐永徽二年(651),大食国(唐称阿拉伯为大食)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使节到中国,在京城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并将伊斯兰教讲传于中国。其后部分阿拉伯商人和“安史之乱”后的回纥官兵先后留居长安。加之11~13世纪,中亚、西亚大批穆斯林为躲避战乱和瘟疫也迁徙到中国北方。从而使陕西的伊斯兰教不断发展。穆斯林人所到之处,因特殊的生活方式而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域特征,普遍修建清真寺,进行伊斯兰教活动。明嘉靖年间(1522~1566),陕西伊斯兰教著名经师胡登洲创立经堂教育,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中有很大影响,被尊为“胡太师”。清同治元年(1862)六月初四,回民起义军首领马德兴率队攻打西安东关,占领胜业寺后,在清军反扑下于十八日将寺焚毁后撤退。二十七日,攻占东关,火光冲天,两日始熄,督办陕西军务胜保登城巡望,回民义军在城下任意辱骂,城内官兵不敢出城,之后官兵尽毁城内清真寺,回民起义遭到了清廷的残酷镇压,“回民十不存一”,伊斯兰教受到沉重打击。之后,左宗棠又对回民采取安抚政策,伊教寺院又有恢复。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歧视、侮辱穆斯林的政策,胡宗南盘踞西安,称“穆斯林为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清真寺院被破坏,教民宗教生活得不到正常开展。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区域内的清真寺受到党和政府的保护。1958年,在伊斯兰教上层人士和各族穆斯林群众的要求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辖区伊斯兰教内长期形成的宗教名义下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极大地鼓舞了穆斯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辖区南城清真寺得到修复,宗教生活趋于正常。近几年来,穆斯林群众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改革开放,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