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教育 学校与学生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大约自民初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由于政局不稳,县政府指导不力,教育发展较差。民初虽然倡办学校,但农村除少数学校外多为私塾,沿用旧的教法。以后初级小学逐渐增多,但乡村初小学校学生较少,二三十名不等,教师多为1人,且大部分为1个教室,4个班级在一起,故普遍为复式班上课。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全县仅有完全小学7所。据统计其状况约略如下: 学校数: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445所,短期小学1所。其中:县立9所,镇立11所,联(保)立334所,私立89所。共计453所。教学班:完全小学32班,初级小学474班,短期小学2班。共计408班。教学班编制:单式35班,复式359班。学生数:13796人(男13458人,女338人)。教职员:545人(男541人,女4人)。每校平均教师1.2人,学生30.5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党实行新县制,县政府始设教育科,具体指导学校教育,将一些私立学校逐步改为县立、镇立或保立。自民国三十年(1941)九月起,筹设各镇中心国民学校,全县共设17所(17镇)。同时在各保设立国民小学,经过整顿,将全县220处初小其中的127处定为保立国民学校,95处为国民学校分校。中心国民学校为完全小学,保立国民学校为初级小学,受中心学校领导。此外尚有私立小学(完小)5所,私立初级小学130所。以后中心国民学校又有发展。 临潼县小学学校、教师情况 表29-1
┏━━━━━━━━━┳━━━━━━━━━━┳━━━━━━━┳━━━━━━━━━━┓
┃ 学校类别 ┃ 校 数 ┃ 教 师 ┃ 平均每校(人) ┃
┣━━━━━━━━━╋━━━━━━━━━━╋━━━━━━━╋━━━━━━━━━━┫
┃ 中心国民学校 ┃ 18(包括分校) ┃ 134人 ┃ 7.4 ┃
┣━━━━━━━━━╋━━━━━━━━━━╋━━━━━━━╋━━━━━━━━━━┫
┃ 保立国民学校 ┃ 352(包括分校) ┃ 396人 ┃ 1.1 ┃
┣━━━━━━━━━╋━━━━━━━━━━╋━━━━━━━╋━━━━━━━━━━┫
┃ 私立小学 ┃ 6 ┃ 29人 ┃ 4.8 ┃
┣━━━━━━━━━╋━━━━━━━━━━╋━━━━━━━╋━━━━━━━━━━┫
┃ 私立初小 ┃ 4 ┃ 16人 ┃ 4 ┃
┣━━━━━━━━━╋━━━━━━━━━━╋━━━━━━━╋━━━━━━━━━━┫
┃ 短期小学 ┃ 3 ┃ 3人 ┃ 1 ┃
┣━━━━━━━━━╋━━━━━━━━━━╋━━━━━━━╋━━━━━━━━━━┫
┃ 合 计 ┃ 383 ┃ 578人 ┃ ┃
┗━━━━━━━━━┻━━━━━━━━━━┻━━━━━━━┻━━━━━━━━━━┛
临潼县小学班级学生数情况 表29-2
┏━━━━━━━━━┳━━━━━━━┳━━━━━━━━┳━━━━━━━┓
┃ 年 级 ┃ ┃ ┃ ┃
┣━━━━━━━━━┫ ┃ ┃ ┃
┃ 数 字 ┃ 五六年级 ┃ 一至四年级 ┃ 总 计 ┃
┣━━━━━━━━━┫ ┃ ┃ ┃
┃ 项 目 ┃ ┃ ┃ ┃
┣━━━━━━━━━╋━━━━━━━╋━━━━━━━━╋━━━━━━━┫
┃ 班 额 ┃ 54 ┃ 427 ┃ 481 ┃
┣━━━━┳━━━━╋━━━━━━━╋━━━━━━━━╋━━━━━━━┫
┃ ┃ 男 ┃ 2359 ┃ 15708 ┃ 18067 ┃
┃ ┣━━━━╋━━━━━━━╋━━━━━━━━╋━━━━━━━┫
┃学生数 ┃ 女 ┃ 140 ┃ 1903 ┃ 2043 ┃
┃ ┣━━━━╋━━━━━━━╋━━━━━━━━╋━━━━━━━┫
┃ ┃ 合计 ┃ 2499 ┃ 17611 ┃ 20110 ┃
┣━━━━┻━━━━╋━━━━━━━╋━━━━━━━━╋━━━━━━━┫
┃ 平均每班人数 ┃ 46.2 ┃ 41.2 ┃ 41.8 ┃
┗━━━━━━━━━┻━━━━━━━┻━━━━━━━━┻━━━━━━━┛
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后,一镇有设两个以上完全小学者,镇以外称分校,后称在镇上者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其他为第二或第三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三年(1944),中心国民学校26所(包括分校),学生6467人,平均每校249人,保立国民学校392所(包括分校),学生20501人,平均每校52人,总计学生为26968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中心国民学校发展到35所(包括第二、第三中心国民学校),保立国民学校经过调整为359所(包括分校)。学生总数增加到29190人,占学龄儿童的74%。 学制与课程设置 〔学制〕 民国初期,初小4年,高小3年,民国十四年(1925),将高小改为2年。 〔课程设置〕 民初沿用清末学堂课程,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后渐趋统一。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公训(公民)、体育、音乐(低年级唱游)、美术(劳作)。高小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公训(公民)、体育、音乐、美术、童子军。 校舍及教学设备 校舍均为旧式土木或少数砖土木结构的普通平房,较为简陋,多不符应用。一些建校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的中心国民学校,如骊山书院小学、关山小学、田市小学……等,学校教室较多,而且有学生宿舍、食堂等。在教学设备上较好,有图书室,备有较多教学参考与儿童课外读物,有简单的教学仪器和各类教学挂图、地图等。体育设施有篮球、足球、排球、垒球、乒乓球等球类及单双杠、滑梯等活动器材。一般中心学校则设备较差 。农村初级小学有因庙宇、祠堂而建的,有数村联合新建的,设备好坏极不一致。基础较好者校舍较好,也有简单的教学设备如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和挂图及儿童课外体育游戏活动用品。大多数学校,校舍因陋就简,光线不足、学习桌凳多为学生自备,或有用泥坯砖块砌成,教学设备十分缺乏。在山区则条件更差,一些学校依窑洞而设,学生十数名,甚至尚未脱离旧私塾的教学方式。 中心国民学校简介 (简介学校归属,均依据民国时行政区划) 〔骊山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书院门小学)〕 该校原为横渠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 改为高等小学堂(横渠书院简介见“文物志”),民国初改称学校,后随几易其名。民国廿四年(1935)改名为书院门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称骊山镇中心学校,以后改为现名(指当时),称:××镇第×中心国民学校(下同)。该校有10班,学生543人,教员13名。 〔骊山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行者桥小学)〕 该校成立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为胡文虎捐款所建,称胡文虎捐建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称临潼县立行者小学。以后遂为现名。该校有4班,学生181人,教师5名。 〔斜口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斜口小学)〕 民国二十一年(1932),由当地绅士创立于斜口镇北街,初为斜口镇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改为临潼县立斜口镇初级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斜口镇中心国民学校,后改现名。该校5个班,学生281人。 〔斜口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贾村小学)〕 民国十一年(1922)由阮俊卿捐款建成,初名“启智”两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为临潼县斜口镇初级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 为临潼县斜口镇中心国民学校贾村学校,后改现名。当时有8班,学生270人,教员13名。 〔新丰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鸿门小学)〕 该校位于新丰镇,创办于民国三年(1914),初名新丰镇鸿门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奉命改为临潼县新丰镇中心国民学校,后改现名,当时有8班,学生326人,教员12名。 〔新丰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三育小学)〕 民国三年(1914)杨绍麟创办,名为三育学校,校址冯李村,民国十年(1921)扩充为两级小学,曾因旱灾停办,后张耀明捐资扩建。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为新丰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始改现名,当时10班,学生417人,教员10名。 〔铁炉镇中心国民学校(铁炉小学)〕 该校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始为初等小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改镇立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又改为镇立两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定名临潼县铁炉镇小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改铁炉镇中心国民学校。当时6班,学生253人,教员9名。 〔马额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马额小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于马额街创办初等小学堂,至民国十九年(1930)改为镇立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成为完全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称马额镇小学。民国三十一年称马额镇中心国民学校,后遂改现名。有6班,学生267人,教员7名。 〔马额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纸李小学)〕 创办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初为马额第九保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后始改为马额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有7班,学生207人,教员7名。 〔零口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零口小学)〕 该校成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校址零口街,定名为临潼县零口镇高等小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临潼县立零口小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后称零口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当时6班,学生187人,教员6名。 〔零口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何寨小学)〕 该校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热心教育的曹宏勋等倡议,集资拆迁庙兴建,始为初级小学,随后改为零口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前有9班,学生270人,教职工11名。 〔零口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孟原小学)〕 该校成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旧庙改建而成,初为初小,后成为零口第三国民学校。当时有5班,学生150人,教员6名。 〔田市镇中心国民学校(田市小学)〕 该校由郭希仁、蒋朗亭协助于民国九年(1920)成立于田市镇西街。初名田市高等小学校,后曾因旱灾停办。民国二十一年(1932)以后始复,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临潼县第六区区立小学。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称临潼县立田市镇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田市镇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8班,学生282人,教员11名。 〔相桥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相桥小学)〕 民国元年(1912)开始创办相桥初等学堂于东街。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保立初级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相桥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改称现名。有班6个,学生145人,教员9名。 〔相桥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粟邑庙小学)〕 该校位于粟邑庙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于此创办私塾。民国十二年(1923)创办小学,名粟邑庙国民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增设高级班,改称临潼县私立粟邑庙建国小学。民国三十三年改称相桥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油槐镇中心国民学校(油槐小学)〕 该校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地址在油坊街西北约三里的槐池寺,名槐池寺小学。民国八年(1919),由当时靖国军驻军改称油坊镇第八国民学校。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为代用中心国民小学,同年11月,改称油槐镇中心国民学校,将校址迁于油坊街西头。当时7班,学生195人,教员8名。 〔关山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关山小学)〕 该校在关山城内东南,据校门前古碑记载,为明代社学旧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始建渭北书院,民国初改为渭北高等小学堂,后称关山小学校。民国三十年(1941),为关山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又改称现名。当时8班,学生282人,教员11名。 〔关山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老王小学)〕 本校创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始名第十三保立国民学校。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为第八保立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称关山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5班,学生120人,教员5名。 〔康桥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康桥小学)〕 民国十二年(1923)创办,为初等小学。民国十四年(1925)改为镇立“树本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定名为康桥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三年始改称现名,有6班,学生160人,教员7名。 〔康桥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新兴小学)〕 民国三年(1914)建立,为初级小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为保学。民国三十年(1941),经李虎臣赞助,重新建校于新兴堡,称“云兴小学”(为完全小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定名为康桥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当时5班,学生157人,教员8名。 〔武屯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武屯小学)〕 该校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李定五联合地方士绅创办,校址在武屯镇东门外,定名临潼县武屯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七年(1948),始称现名。当时8班,学生153人,教员10名。 〔武屯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房村小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以前,该校为房村堡私立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改称第三保第一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七年(1948)始改称现名。当时有5班,学生120人,教员6名。 〔阎良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阎良小学)〕 该校初原为私立初小,经费相当困难,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杨主任及地方热心人士捐款建成完全小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为县立。民国三十年(1941)称为临潼县阎良镇中心国民学校,后改现名,当时有6班,学生223人,教员8名。 〔阎良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绳张小学)〕 该校于清宣统元年(1909)创办,始为初等小学堂,校址绳张村。民国初年称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为保学。民国三十年(1941),由张明轩捐资与学校董事会共同努力建成私立兴农小学(完全小学),又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为阎良镇第二国民学校。当时有7班,学生142人,教员12名。 〔阎良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中和村小学)〕 本校创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名“荆南小学”。民国十八年(1929)因旱灾停办。民国二十八年(1?39)复办,为第五保第一国民学校。民国三十六年(1947)改为阎良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5班,学生110人,教员5名。 〔栎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栎阳小学)〕 该校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初级小学堂。民国初改为初级小学校。民国九年(1920)由杨虎城驻军于此资助创办高小。民国十七年因兵燹荒年停办。民国二十二年(1933)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改称栎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当时有9班,学生376人,教员10名。[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