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陵位于临潼骊山西麓,有陪葬坑3座,陪葬墓区4处,地面建筑7处,历年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陶器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秦东陵,是继临潼秦始皇陵、凤翔秦公陵园之后,秦东陵是秦国国君陵墓的又一重要发现。但因为秦东陵只经过调查钻探而尚未发掘,加之文献记载疏略,所以关于诸陵园及大墓的被葬者同题就有多种意见,迄今并无公认的看法。
到临潼旅游、访古的人,多半是冲着华清池、秦皇陵、鸿门坂、秦俑坑来的,很容易忽略秦东陵。其实,那里还是很有味道,很值得一看的。有兴趣,还可顺路凭吊坑儒谷。从华清池门前坐车或骑单车,沿西临公路西行,过斜口镇折向南,上去便是韩峪乡。再折向东,到范村,就进入陵区了。从风脉地貌看,此地东依骊山,西带灞水,很有些气象。难怪清初“力学好古”的康乃心在诗中说“昭襄冢并白云齐,俯视长安万井低”了。
韩峪乡政府设有秦东陵文管所,专门负责陵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可以请他们指迷。当然,如果有门路,肯花钱,请县文管会的人陪同更好。
秦始皇父母所在的芷阳陵区在历史上称为秦东陵,位于现今的西安市临潼区西部。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考古调查表明,秦东陵内埋葬着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其中最高级别的亚字形墓葬3座,中字形墓葬2座,历年来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陶器及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
秦东陵陵区的地面建筑,经秦末的兵变,早已荡然无存。魏晋时,又有进一步的破坏,此后似乎连陵寝的确切位置也不甚了然。宋代《长安志》所记载的管辖四十村的东陵乡,可能大致还在陵区一带。但东陵乡始建于何时,不清楚;反正是到清顺治年间修县志时,已湮没无闻了。甚至连东陵所在地的原芷阳县(汉曾改为霸陵县)县治的旧址,是在灞水西岸,还是东岸,也因历代学者各执一词,而难以确断。
秦东陵的重新被发现,是在1986年县文管会进行文物普查时。1986年春,油王村村民王学良提供的线索,是他们修渠时发现了夯土层,情况颇像西杨村之发现秦俑坑。后经省、县文物考古单位共同勘探,又证以史籍,断定这一带确系秦东陵。并且,对一号陵园两个并列的亚字型大墓进行了重点钻探,查清了它们的型制,收集了大量文物标本。但这两座墓的墓主,到底是两位君王,还是一位君王和他的王后,专家们看法歧异,只好待他日正式发掘后做结论了。
从《史记》的记载看,秦东陵共葬昭襄王以后四位君王、四位王后、一位太子。包括秦皇陵在内,现已查明四处。至于芷阳县治所在,经勘查,大致可断定在油王村一带,属韩峪乡,离东陵不远。
秦国的陵寝,像都城一样,都有一个自西而东的兴建过程。都城自雍,而栎阳,而咸阳;陵寝也就自三田寺原,而芷阳,而骊邑。雍南诸陵,在咸阳之西,故称西陵;芷阳、骊邑俱在咸阳之东,故称东陵。不仅秦都、秦陵自西而东,而且所有陵寝也都坐西朝东。足证秦人东出函关,虎视中原之心,由来已久。这是何等了得的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泉下的墓主们,又有谁会想到,“六王毕,四海一”的秦帝,竟“二世而斩”?
“亚”字型墓葬三座,“中”字型墓葬2座,“甲”字型墓葬3座,陪葬坑3座,陪葬墓区4处,地面建筑7处,历年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陶器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陵园面积达27平方公里,其后,又经过半年勘探调查,相继发现二号陵园、三号陵园。二号陵园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也有天然沟道和人工修葺的天然沟道相通成一完整的防御设施。园内发现“中”字型大墓一座,“甲”字型墓两座(其中一座丘陇之下为两个甲字型大墓),陪葬墓区两处,陪葬坑一处,地面建筑遗址一处。三号陵园范围东西长282米,南北宽183米,由两条天然壕沟和一条人工壕沟组成一长方形的防御设施。人工壕沟上口宽6米,底宽3米。在陵园内有一“中”字型大墓,地面建筑遗址两处。两处陪葬墓区均在陵园之外,未发现陪葬坑。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