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五豆〕 腊月初五日,煮食五种豆子,以避“五毒”(“豆”、“毒”谐音)谓之“五豆”。 〔腊八粥〕 腊月初八日,食米粥称“腊八粥”;食面条叫“腊八面”,又有潋米粥、面条混合食之谓“腊八饭”。民谚有:“吃了腊八粥,岁岁保丰收”。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祭送灶君上天,亦名过小年。全家外出之人,都要在此日回家祭灶。昔时,民间以灶糖(用小米熬制的糖)、枣山(用白面制作如山形,山峰凸凹处粘以红枣,蒸熟)及果品等献祭。其时,长辈率家人烧香叩头,祝愿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还要烙灶饼(或叫灶爷饦,按家中人口计,每人一饼,有人在外者亦为其留存),谓灶君散粮(发口粮)。解放后,祭灶的风俗已绝,但此日散食灶饼仍在农村流行。此日后,农村嫁娶不择吉日,谓两年不厮管。 〔扫舍〕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王李赵四姓为腊月二十四日),户户洒扫庭除,刷新屋舍,民间称为“扫屋”,谓除旧迎新,干干净净过新年的意思。 〔除夕〕 腊月三十日为除夕,即旧年至此夕而除,另换新岁之意思。家家户户给门上贴门神,贴对联,院内树上贴“春光满院”,门外贴“出门见禧”,房内贴大红“福”字等;焚香设案,敬祭祖先(有挂神轴,有写牌位的,亦有挂先祖画像的),象征迎祖入飨。是夜,黄昏迎接灶神,敬献食品,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坐叫“守岁”;人们一起喝酒取乐叫吃“岁饭”。家人围坐谈笑风生,或听老人忆家史;或议一年之丰歉,财贸农事之得失;或猜谜讲故事;近年又有打扑克、下棋、看电视等,畅享人伦之乐。 春节 正月初一日,拂晓,鞭炮齐鸣,燃烛焚香祭祖谓之迎神、迎禧。家长率子女拜祭祖先神位后,男女依次拜长辈,亲门逐家互拜称之“拜年”。小孩给长辈拜年,大人给钱叫“压岁钱”,今已易为行鞠躬礼,口头祝福,受拜者置茶、点、糖、果待之。近年由城市送年画、贺年片、挂历风俗已传入农村。此日早餐食饺子,暗在一个饺内包硬币者谓之“吃元宝”,“吃(谐值)钱”,食(谐拾)钱,谓吃得此饺者是有福之人。传说:古时,女娲氏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但一到寒冬,黄土人耳朵常被冻掉。女娲氏给土人扎上耳眼,拴上线,以线头放入土人口中咬住线头,这样土人耳朵就冻不掉了。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女娲氏造人之功,女人们学扎耳孔戴耳坠,家家户户过年吃饺子。饺形如耳,饺馅(谐线)又似元宝形,象征“吉祥如意”之兆。 春节后民俗正月初二、四、六日,走新亲(择双日取吉利),民间订婚、媒宴、嫁娶多择此日;农村人给婴儿请乾爸,为子女完灯多选此日。正月初五“破五”亦名“送穷”。黎明时分,爆竹齐鸣叫做“打晦气”;有剪纸人掷之门外者谓送穷气;家家洒扫庭院,谓之“扫穷”。此日忌出门,亦不待客,近年此讲究已消失。正月初七日为“人七”传说“人七”(七谐齐)日,天晴人康。正月初九日,妇女忌“不当”(不宜做活的忌讳),做了活要舔舌头,以示悔过。正月十一日,妇女忌“不当”。正月十二日,厨不动刀,妇女忌“不当”。正月十三日,妇女忌“不当”,小儿试点灯笼。正月十四、十五日,妇女忌“不当”,民谚有“妇女不扎针,扎一针,血连心”的说法。解放后,民间以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代替了“破五”、“人七”、“不当”等迷信讲究。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