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斋(1886~1960) 名维汉,字竹斋,以字行,祖籍临潼纸李乡八里黄村人。幼时家穷,随父打铁为生。18岁始发愤识字读书,一生刻苦钻研学术,遂成为在医学、哲学、天文、历法及数学诸方面有成就的学者,尤以医道为著。黄竹斋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乃立发奋图强之志。辛亥革命爆发即投身革命,曾任陕西督军公署一等参谋,南北两路团练大使,又在临潼王敬如领导下襄办军需,于马额镇设立炮厂,以土法制作武器,以图为国效力。然辛亥革命后几遭反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转而潜心学术研究,欲以学术革新救国。他联合陕西进步学者王敬如、郭希仁、贺绂之等数人创办“日新学社”研究学问,他不仅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而且研究西方卢梭、柏拉图和哥白尼、赫胥黎、达尔文诸君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多有创见。1924年曾在所著《太极图说臆解》中,针对达氏物种起源学说,对生命起源和物种进化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1925年以后,进行多种学术研究,在历法研究上著有《修订国历刍言》1卷,并提出修改我国历法建议。数学方面著有《求圆周率十术》、《微积分提要》。天文学有《五纪衍义》2卷,《中西星名合谱》1卷。又去上海、南京、北京天文台、馆考察,创制《北纬三十四度恒星经纬平面仪》,曾被聘为陕西省天文馆馆长。国学研究著有《周易会通》、《道德经会通》等。1936年受聘陕西省国学讲习馆副馆长。 黄竹斋对中医的研究终生不懈,而且独辟蹊径。早年曾参以现代科学著《三阴三阳提纲》,务去陈言,独具一格,有划时代的意义。继而又辑《伤寒》、《金匮》古今中外诸著之精华,参以己意著《伤寒杂病论集注》18卷凡70余万言与《伤寒杂病论新释》16卷于1926年印行。论者以为该书“据生理之新说、释六经之病源,贯穿中西,精纯渊博”,乃“集伤寒学说之大成,为医林之鸿宝”。同时他又将中国针灸学著述之精华收集整理,撰著《针灸经穴图考》8卷和《活人体点穴划经摄影图谱》于1933年刊印,这在当时实属创举。 医圣张仲景功被万世,然《后汉书》无张仲景传,竹斋深以为憾,乃搜集诸子百家、杂记、历代名医评赞等,撰成《医圣张仲景传》。又于1933年亲赴南阳张仲景祠墓作实地考察,写成《拜谒南阳医圣张仲景祠墓记》,以充实所撰之《张仲景传》。同时他又广为搜集张仲景遗著,得到了好多善本。如张仲景四十六世孙所藏的《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手抄本,他辗转得到后立即抄写副本带回陕西,捐资刻制木板印行,俾仲景遗文重光于世。黄竹斋不单深究医术和医理,而且十分重视中医事业的开发。早在1929年,国民党政府提出消灭中医的政策时,他作为陕西中医界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呼吁请愿,迫使其制定了《中医条例》。成立中央国医馆,并被选为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编审委员、卫生署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救护医院副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奋力整理《伤科集要》后,即建议设立中医伤科训练班,设立中医伤科医院。又提议建立陕西特效中药厂,以图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作用,并倡办中医专科学校,造就中医人才。可惜均未被国民党当局采纳,从此他就在少陵原之麓的双竹村筑土窑洞居住,掩门著述。 1949年全国解放后,黄竹斋被征聘为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政协委员。1954年又被征聘为西北医学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到北京中医研究院工作,任针灸科主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曾建议在西苑医院设置针灸病床50张,亲自进行脑溢血临床治疗实验研究。许多疑难重病经他亲手治愈,并治愈了多例国际友人重病,受到国际好评。中医研究院曾为他拍摄了科教片。后任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出席了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大会受到表彰。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黄竹斋一生生活俭朴,治学精神不懈,各学科领域著述出版与未出版者约50余种,其它札记十余种,即使在临终前仍孜孜不倦地撰写了《神经精神病学》四卷,为196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献礼。就在刚过“五一”后的十余天——5月16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