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吉(1906~1934) 字仲祥,临潼县北田乡尖角村人,6岁时,随父王新斋到西安,入同志小学读书,12岁, 转学于王幼农家私塾。3年后,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此时正值“五四”运动暴发,他受到新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8岁那年(1924),他看到国事日非,决意要到广州黄埔军校参加革命,行前吟诗一首:“七尺男儿汉,立足天地间,满目不平事,蹈复在何年。”可见其当年献身革命的决心。 在黄埔军校,他聆听了周恩来、恽代英同志教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觉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党组织派他任国民二军河南督办公署学兵营排长,后又担任陕军甄寿珊部学兵营营长。此后,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但他不避艰险,响应党的号召,于1928年春,奉命驻防麟游,随即率学兵营300余人,举行武装起义。起义中,他机智地清除了内奸李柏云和赵超,打死思想反动的学生队队长李烈,使起义得以顺利进行。此次起义虽时间不长,但影响非常深远。1928年5月,省委派他到陕西国民革命军许权中旅工作,许旅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王泰吉任参谋长,随即参加领导渭华起义。驻军高塘、崇宁时在这一代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权。起义展开后,在高唐战斗中,亲自指挥数十名赤卫队员,勇敢地击退了敌人的重兵进攻,保卫了我军司令部的安全。渭华起义失败后,泰吉暂居河南南召,遂和党失去联系,但仍坚持作秘密革命活动,后被敌人被捕,押送南京监狱,敌人对他百般折磨,严刑拷问,他抱定“献身革命,生死不计”的决心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毫不屈服,终始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在狱中还写了充满革命豪情的诗篇:“南京被压己巳年(1929),蚤虱围攻何足怜,翻身消灭尔臭类,革命精神炼愈坚。”后经杨虎城将军保释出狱。 泰吉骁勇善战,带兵有方,深为杨虎城将军所器重,1930年调充新兵训练处处长,后改为骑兵团任团长、 他出身农家,但从来不给家中接济分文,甚至还要从家中向外拿。就在他任骑兵团长时,把挣的钱全部用在周济部下和帮助乡友上。还资助一些青年到外地读书,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王泰吉一心扑在革命上,常不回家,而且信息少通,即或有信,亦多谈革命事,家书中曾有一首诗这样写到:“孝父敬母虽儿愿,坎坷国事任旁观?捶胸顿足捺不住,壮志未酬生不还”。又曾给他父亲写信道:“……男尝谓天下事,危然后安,勿图苟安,乱则思治,勿图小治。男以身贡献社会,生死利害在所不计,嗣后毋劳大人挂念……。”可见其革命意志之坚定。 1933年,他担任团长进驻耀县,和党取得了联系,又领导了“耀县起义”。起义中,处决了罪大恶极的民团头子和恶霸地主,为当地人民除了害,同时释放了犯人,把县政府和地主的粮食分给了穷苦的群众,深得广大群众的拥护。随后,又组织“西北革命义勇军”,在向三原进发中,被敌人追击溃散,他与零星人员撤到照金。陕甘边区特委决定成立游击队临时总指挥部,任王泰吉为总指挥,高岗为政委、刘志丹为参谋长。入秋后,部队在陕甘边境进行游击战。游击队攻下旬邑县,又在庆阳击败甘肃赵文治团,接着游击部队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由王泰吉任师长。1934年1月,四十二师中央师委决定泰吉到豫陕边区做兵运工作,他化装进入白区,行至淳化县通润镇,被他的旧相识同学国民党保安团团长马从云扣押。1934年2月,被解西安军法处,惨遭酷刑,坚不屈服,他预知自己被害不可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写下了不少壮丽的革命诗篇:“堪叹国事日益非,屡经起义与愿违。莫行于先谁继后,自我牺牲视如归”。“功名不必由我成,革命实践作先锋。遗嘱同志莫顾虑,宇宙将来到处红。”可以看出,他在革命的短短征途中,虽屡遭挫折,却始终坚信革命一定能够取得胜利。1934年3月3日上午9时,王泰吉于西安军法处从容就义,时年仅28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