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游三秦,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首页 | 意见反馈 | 资源搜索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名人录 | 三秦团购
今天是: 西安 | 宝鸡 | 咸阳 | 铜川 | 渭南 | 延安 | 榆林 | 汉中 | 安康 | 商洛 | 杨凌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东仓——古时为官员提供俸禄的粮仓
2011-8-21 12:42:48  来源:西安晚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市八中位于军械库旧址上。

东仓门街景。

位于东仓门的南城清真寺有精美的砖雕。

7月31日《西安地理》为广大读者介绍了西仓。说过西仓,就少不得也要说说东仓。东仓正名叫敬禄仓,因在地理位置上与西仓永丰仓遥相呼应,所以习惯上被称作东仓。相对于西仓广为人知的花鸟虫鱼市场,东仓的名气要小一些。然而,这里也曾发生过惊心动魄的事件。

  为官员提供俸禄的粮仓

  今和平门里西侧,居民区云集,众多短巷、窄巷相互交错。昔日西安府的正仓敬禄仓就位于此。

  查阅史料可以发现,东仓一带的历史可以追溯得很远。在唐代,那里属崇仁坊,位于皇城之外,外郭城之内,紧邻皇城东城墙。在它的东南方向,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区东市。对唐长安城极有研究的西北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张永禄介绍说,尽管依据当时的商业政策,商业活动只被允许在西市、东市进行,但是,由于崇仁坊临近三大宫,南边是春明门、金光门大街,地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人口稠密,相当繁华,所以从唐中后期开始,那里就突破了贸易界限,陆续出现沿街开店景象。直到公元904年,长安城改建时,放弃外郭城,才彻底变为城外,逐渐萧条起来。

  到了明洪武初年,西安城又开始向东扩筑府城,这片区域再次被包回城内,位于城东南角,并随后形成南北纵街。不过,从嘉靖《陕西通志》中《明西安城图》看,当时,那里还与粮仓无关。

  那么,这一带什么时候开始才有了粮仓?这个粮仓又为后世留下些什么?据张永禄教授介绍,真正明确告诉后世人的,是清光绪十九年的《西安府图》。在这幅图中,“敬禄仓”三字清晰可见。所以,这片区域形成粮仓,很可能是在清代,时间上稍晚于明朝已有的永丰仓(即西仓)。

  在《明清西安词典》中记载,清西安府敬禄仓,位于陕西布政司东南,是清初西安府的正仓。据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杨希义教授介绍,所谓正仓,主要从四个方面衡量,一般正仓的位置设于城中心地带,规模最大,收纳的是西安府所征地税,支出的是供应官员俸禄或军饷。在我国古代,各地往往并不只有一座粮仓,而是分建几座,每座粮仓所承担的主要职责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粮仓可能是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设立;而敬禄仓的主要事务是为本府的官员们供应俸禄,也就是说,西安府的官员们从朝廷领取的钱、粮、油、布等俸禄,都是由敬禄仓里所存而供给的。

  与此同时,敬禄仓附近的一些小巷道,也随之得名。如,其中的一条南北纵街,北至东县门,南至下马陵街,因在敬禄仓门前,故得名东仓门(1966年曾名红庆街,1972年恢复原名);另一条长200米左右的东西小巷,东至东仓门街,西接帝君庙巷,因敬禄仓设在这条巷里南边,而得名东仓巷。

  然而,历史长河总是翻涌前行,敬禄仓的故事也仅是沧海一粟。在1957年的西安城图中,敬禄仓已悄然消失,东仓却成为人们熟知的地名,被保留了下来,沿用至今。

  这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二枪

  现在再来到东仓一带,昔日敬禄仓仓址早已没有可见可触的痕迹,能向后人诉说历史的,只有诸如东仓门、东仓巷这样的老街巷名了。

  记者在东仓采访几天,遗憾地发现,关于敬禄仓的一切,当地人了解的并不多了。大家虽然日复一日沿用着这个古老粮仓留下来的地名,其实对敬禄仓本身知之甚少,看似熟悉,实则陌生。还有许多人将它与后来东仓门街北口的一个军械库有所混淆。

  在东仓门一路打听东仓来历,遇到的好些住户都把手指向了路北口西侧与东县门交会处的西安市第八中学,并热心地告诉记者:“那儿以前有个军械库,没有什么粮仓”。事实上,翻阅资料可知,他们所说的军械库,其实是清末的西安军装局。西安军装局也叫军装总局,是清末西安主要存放军械弹药的武器库。军装总局的局址即位于现在的西安市八中处。当年,军械库内储有步枪及大量弹药。1911年10月22日,西安新军举行武装起义,军械重地军装局便成为起义军首先攻占的目标之一。起义军在那里占领军械库、夺取枪支弹药,并在那里设立临时司令部。那里打响了陕西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全国辛亥革命的第二枪(武昌起义是第一枪),还成为革命军在城内的一座大本营。

  但是,敬禄仓的仓址,是在东仓门里东仓巷一带,地理位置上要比军械库靠南一些,更贴近明西安城墙附近,和这个军械库是两回事。

  能将这两个概念分清的,老住户赵建民是其一。赵建民今年54岁,算是土生土长的东仓门居民。他对东仓的了解,一半来自自己从小以来数十年间的所见所闻,另一半来自自己九旬高龄的父亲、著名的鼓乐社传承人赵庚辰的讲述。

  赵建民介绍,东仓是指官府的粮仓敬禄仓,相对于城里的西仓而得名,仓址实际位于东仓巷里路南,现在那里是一片居民区,没有留下什么能看到的东西,但是在他小时候,敬禄仓还有迹可循,“仓址就在巷里路南。我小时候,大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里还是个大坑,据说就是仓址所在地。大坑看上去像个大圆碗,有十来米深,跨度差不多有一百多米长,坑边上有砖砌的台阶通向坑底。大坑周围没有围墙,旁边是些旧时的居民平房。不过,据我父亲讲,更早的时候大坑周围是被围起来的,但是我有记忆前已经拆除了,没有亲眼看到过。大坑好像是后来低洼改造时填平的。”本来记者还想请赵建民九旬高龄的父亲再多介绍一二,但是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打扰多有不便,只好作罢。

  不过,赵建民的说法得到东仓门社区主任段建琴的认同。段建琴主任也是从小在那一带长大,住在八中附近,较少到东仓巷里玩,对大坑没有印象,但是知道东仓是因为东仓巷里的粮仓敬禄仓得名,而并非东仓门路口的军械库。关于这个,她还曾在一份介绍东仓门来历的材料里提及过。

  军械库比东仓更知名

  东仓一带现以居民区为主。东仓门长四百余米,宽五六米,不笔直,也谈不上多么规整,人行道时宽时窄,是老街巷常见的景象。路两边,开着许多沿街店铺,店铺多高于人行道,有一至多层台阶。店铺都不大,基本以小餐饮店为主。路边,行道树也不像一般道路那样栽植有序,有一段树荫挺好,有一段却没有树木。或许因为居民区密集,人们之间稔熟,走在路上,不时能听到相识的熟人互打招呼。

  东仓门虽然不算长,但与它相交的巷道却特别多。顺着东仓门北口往南走,路东侧会依次经过西半截巷、西四道巷、西五道巷、西六道巷、西七道巷、西八道巷等多条巷子和东仓门相交的路口;路西侧能少一些,有东仓巷和周家巷等。在西五道巷巷口,坐落着一座南城清真寺。寺里碑文记载:南城清真寺因地处西安满城以南而得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精良的清真寺藏身巷内,悠然安静,里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可不要小觑这些短短的小巷子,据《明清西安词典》介绍,它们的形成年代,都可以推到明初向东拓筑府城后,算起来都有六百多年历史。在有树荫的巷口,老街坊们聚在一起,一边乘凉,一边说着、笑着。

  为什么问起东仓,那么多人都指向了军械库,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居住在此四五十年的老住户?答案也许从他们的讲述中可见端倪。

  在他们的描述中,军械库规模较大,有门楼、有围墙,门楼在今东县门路边,坐南朝北,平顶、拱门,是一个气派的青砖门楼,不到二层楼高,就在今天八中大门的紧西侧。沿着门楼东西展开,是一圈土城墙,把军械库围成一个小城池。土城墙挺厚,包裹的范围也比较大,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位于东仓门、东县门、卫华巷以及东仓门中段附近。上世纪五十年代,里面开始为八中所用,直到现在。

  这圈土城墙较如今的西安城城墙要低一些,大致保存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才一段段陆续拆掉。门楼矗立得更久一些,最终于2003年拆除。门楼的拆除,在当时还引发了争议,媒体也对此有所报道。

  由此看来,不管是规模上、影响上,还是时间跨度上,军械库在东仓门、东县门一带都非常突出,相较而言,曾存在于南边的敬禄仓就黯然许多,这就难怪为什么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会误以为东仓是指它了。

  古代音乐活化石在此传承

  东仓还有一项值得炫耀的宝贝——东仓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古称敬禄东仓鼓乐社,曾是西安城极少数吃皇粮的官办鼓乐社,现为西安六大鼓乐社之一。

  所谓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唐代的“唐乐”是它演艺形式的雏形,后历经各朝代,保存了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并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仓鼓乐社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在数百年的发展中,东仓鼓乐社历尽沧桑,现在活跃在西安的东仓鼓乐社,是由它的传承人赵庚辰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赵庚辰老先生如今已九旬高龄,凭借自己对鼓乐的感情和责任,一生致力于鼓乐的传承与发展,现在仍任东仓鼓乐社总顾问。据老人的儿子、东仓鼓乐社乐师赵建民介绍,当年,为了重振东仓鼓乐社,老先生奔走组织,先是费力寻找筹措散落各处的笙笛管乐器,然后再招收弟子,教授鼓乐演奏技艺,当时的活动地点就在赵老先生家里。

  东仓鼓乐社的一项传统,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六、十七、十八日,参与举行庆丰收庙会,以前是去南五台朝山进香,一路吹吹打打过去,好不热闹,现在改在较近的玉祥门附近西五台集中演奏了。2006年,东仓鼓乐社进入大唐芙蓉园,20多名弟子每天在那里定点演出,向更多的游客展示这种珍贵艺术的魅力。  

  民间记忆

  亲手写的牌匾曾挂在门楼上

  余寿亭,85岁,老住户

  余寿亭老人曾任八中美术老师,在东仓门附近生活了几十年,有“活地图”的美称,尤其对八中一带的变迁相当熟悉。余老师说,解放前后,原来军械库的位置大部分成为学校,开始是民兴学校,大约1952年改为八中,学校门先是朝东开,后来才改到北面,与门楼紧挨。门楼内,是另一个院子,里面盖着一圈房子,1952年作为教育科学研究馆,展出各类教育成果。研究馆的牌匾就挂在门楼上,上面的字还是余寿亭亲手写的。对于东仓门,余寿亭老人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路很窄,西六道巷巷口有个高台子,台子上有块黑板报,用来写通知和宣传党的政策。东仓门靠南一段路西的房子相对整齐一些,门前有门墩,里面是一间四合头院。

  儿时爱在军械库土城墙上玩

  段建秦,58岁,东仓门社区主任

  作为东仓门社区主任的段建秦,也是土生土长东仓门附近居民,从小玩在那里,长在那里,如今工作又在那里,段建秦能准确地说出东仓的来历,介绍出敬禄仓的大致位置。

  小时候的她,爱在军械库留下的土城墙上玩。“那上面挺宽,最少也有两米,我和伙伴成日就在上面跑着玩。”段建秦回忆说,那些年里,残留的城墙损毁比较严重,城墙土被挖掉不少,有的地方就不太结实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城墙断断续续被拆掉,家属楼、商铺慢慢建起。等2003年原军械库的城门被最终拆掉,那段历史就彻底成为一抹记忆了。

  本版稿件文/记者 薛雯 图/记者 尚洪涛


编辑:秦人
 最新资讯
· 东仓——古时为官员提供俸禄的粮仓
· 草场坡——唐时的尊贵“社区”
· 碑林孔庙
·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图
· 西安碑林博物馆鸟瞰图
· 西安碑林博物馆
· 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 东关箱金始末
· 西安高中迁校的流血事件
· 日机轰炸西安目击记实
· 西安师范学生在西安事变前后
图片热点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碑林区汉董仲舒墓(下马陵)
碑林区汉董仲舒墓(下马陵
西安兴庆宫公园(兴庆宫遗址)
西安兴庆宫公园(兴庆宫遗
碑林区荐福寺小雁塔(西安博物院)
碑林区荐福寺小雁塔(西安
碑林区东新巷基督教堂
碑林区东新巷基督教堂
碑林区南城清真寺
碑林区南城清真寺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
带宽支持:古城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