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地名的来历,民国时期就有“颜良、文丑”之说。建区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社会上又有“闾阎良善”之说。当地一些书籍报刊也时有引用。境地究竟何以取名“阎良”?众说纷纭。本志编修过程中,我们以上述说法为线索,广泛调查,并召开专题会议研讨。现将关于“阎良”二字来历的不同说法及考证情况,简述如下: 关于“颜良、文丑”之说,相传久远,民国时期,区境内此说法广为流传。在阎良镇东门外三里处,东广合村南、铁路以北有两个大墓冢,相传是三国大将颜良、文丑之墓,“阎良”是为纪念“颜良”而得名。对此说法,我们查阅了多部古典史籍,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县史传远编纂的《临潼县志》的“临潼县疆域图”中,有“颜良镇”。尽管“颜良”二字和三国大将颜良名字相同,但该志并无因传说的“颜良”墓冢而得名的记载。后因何改为今“阎良”的,查无证据。颜良、文丑被杀于今河北蓟县,二人墓冢又因何出现在阎良,无从考究。 关于“闾阎良善”之说,传闻较多,但大同小异,其说法有三。其一、清末临潼县知事焦云龙给当地赠一横匾,上写“闾阎良善”四字,后人将四字删头去尾,取“阎良”二字为当地地名。据查,明万历十二年(1584)孙立山编纂的《富平县志》和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武之望编纂的《临潼县志》中,已有“阎良”的记载,比清末焦云龙任临潼知县时(1889)分别早305年和281年。 其二、传说阎良镇南门外石坊寺院有一石碑,碑文中刻有“闾阎良善”四字,“阎良”依此而得名。此碑于1982年9月在阎良副食加工厂中被发现,为“重修石坊寺碑记”,碑文于清道光十年(1830)镌刻,全文共400余字,从头至尾并无“闾阎良善”四字。 其三、1992年立的“阎良乡碑”中有一段文字:“据《东晋孝武帝·姚苌传》记载‘闾阎中良善者皆为仕’,阎良由此得名”。查阅二十四史《东晋书·姚苌传》,原文并无此句话,仅有:“苌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以救时弊,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的记载,但只有“阎”字而无“良”字。后一句中的“闾阎”泛指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也指平民;“士”指下层的贵族或知识分子;“豪介”是微小的意思;“善”指好的表现;“显异之”指与众不同,可引申为给一定的官位。全句是说,在下层贵族或知识分子中,只要有一点表现好的地方,与众不同,就会得到官位。这句话记述姚苌在安定(今甘肃泾川)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和用人之道。姚苌德政远在甘肃泾川,和阎良也联系不起来。 综上所述,“阎良”一词的语源,迄今尚无确凿凭据,我们也难以记述,诚请来者继续考究。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