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江苏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幼时家贫,但志存高远,经萧何向刘邦举荐,登坛拜将,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汉马功劳,汉朝建立后,封楚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因有人告其谋反,被降为淮阴侯。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被吕后和萧何诱至“长乐宫悬锺之室”杀害。后葬于灞河东岸今灞桥区新筑街道办新农村(龙王庙村)西头。
关于韩信墓,《咸宁县志》卷十四的“陵墓志”中记载:淮阴侯韩信墓在古长安城东三十里。《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汉淮阴候韩信墓在长安城东三十里新店,墓前有庙(新店即新筑镇)。当地群众说,早年韩信墓有数米高,占地超过两亩,有四棵千年古柏高耸古冢之上,其形婆娑有势,如苍龙从天而降,其茎干和根部盘虬错节,裸露如龙爪抓物,形象逼真。冢的南侧立一龟座石碑,上书“汉淮阴侯韩公信墓”八个大字,为清乾隆四十一年陕西巡抚毕沅立石题字。墓前有庙,立有牌坊,周围有短墙圈围防护,有守墓的人在围墙内种地植树。
据传说,韩信被杀后,他的许多部属深为不平,大家感念淮阴侯的丰功伟绩和平日的恩德,便偷偷地把韩信的首级运至长安城外,在灞河东岸火烧村之南妥善埋葬。当地的百姓念韩信功高盖世、智勇无比,纷纷捐钱赠物,为之建立了陵园和献殿等,并在幕前竖一石碑,上面刻着“狡免死良犬烹”几个大字,以此表达对吕后滥杀功臣的责慨和不满。这件事后来被官府知道,于是朝廷派兵前来,放火烧毁了献殿和陵园,大火殃及附近村庄,被烧的村子因而得名为火烧村。
在新筑镇还流传着另一个传说。吕后见韩信功高位尊,便与萧何商议除掉韩信。九月十三这天,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内。韩信聪明过人,早已知道吕后对自己不怀好意。但他想到高祖曾对自己许下诺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信不杀 (天下兵器上均刻有“信”字,这样便不能用以处置韩信),觉得没有什么可怕。不料进了宫,只见“天上使着瞒天网,地上芦席铺几张,朝中无有斩信将,后宫院走来女陈仓(秦腔《斩韩信》唱段)。原来这个宫女正是当年韩信走陈仓古道取关中时杀掉的那个樵夫的女儿。陈仓女手持一把菜刀,趁不防一刀结束了韩信的性命。韩信人头落地,冤魂不散,一腔热血喷倒陈仓女,随后头颅化成一团烈火,在宫内寻找吕后不见,出宫朝东滚去,要到吕后行宫(即现在的吕家堡)找其理论。火球滚至灞河边,河水顿时断流,让出一条道路来。过河后因不知路径,稍微停留了一会儿。再继续朝东,看见了一片村庄,便加大火势,一下烧了十三个村子。正在继续往东烧时,一个白胡子老头前来,挡住了韩信头,告诉他吕后的行宫尚远未到,请将军且莫殃及无辜,韩信听劝后闭目熄火,老人便指地为穴,埋葬了韩信的头,小小坟头一会儿变成一座巨大的陵墓。随后老头喷水浇灭了大火,事件平息。原来这位老人乃是东海龙王。为感其灭火恩德,百姓在韩信冢旁修了龙王庙,旁边的村庄因此叫龙王庙村(即今新农村)。被误烧的十三个村叫“火烧村” (即今贺韶村),韩信头过灞河停留的那个地方叫停园头(即今杏园头),河水让道处的村庄叫水腰,吕后的行宫便是龙王庙村东南方的吕家堡村。韩信被斩长乐宫,其头滚到窦寨村(今属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这块地方鲜血染红了土地,多少年来寸草不生,土呈红色,被后人称为 “韩信滩”。
灞桥文史资料记载,1926年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期间,部下军官若干人筹资修建韩信墓碑楼,后由龙王庙村保正窦谦监造,火烧村工匠呈师领工建成。韩信墓的古柏抗战期间被焚,墓碑楼和墓碑文革被毁,现只存有残牌。解放后村里垫圈取土挖掘墓冢,从墓里出土过青砖、粗碗和白亮的细沙。据说墓里的砖都是卯套卯,出土的生锈铜铆钉被人抢走拿去配中药。前几年,区政府在墓边立碑,上刻“韩信墓遗址”。有人撰联赞叹韩信:
登坛拜将,兴汉灭秦,可叹功高惊帝王
落雨吞声,刮风吹叶,似听灞水哭韩候
在临潼区斜口村现有韩信母疑冢,当地流传着“韩信活葬母”的故事:韩信在骊山九里山旁遇见一个风水先生,说此地风水很好,谁若能把其母葬于此地,日后定能成大业。韩信听后回家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随即让韩信将其埋葬于此。于是韩信挖了墓穴,将母亲置于墓穴内,埋了土,用一竹杆通往地面,每天通过竹杆给母亲送饭。现在埋人给坟头插纸杆即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