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初,西安碑林由当时的陕西图书馆代管。当时,该馆曾铅印一份《图书馆所管碑林碑目表》,虽未署明编制的年月,但有“审定者图书馆长朱先照”署名。朱先照,陕西三原人,民国2年(1913)接替毛昌杰任陕西图书馆馆长至民国3年(1914),那么这份碑目表无疑是在其任职的民国2年至3年(1913~1914)间编制的。又因该碑目表中有注明民国3年(1914)才移来的碑石,则其编制时间又可以进一步确定为民国3年(1914)。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份正规的碑林藏石目录。 《图书馆所管碑林碑目表》共收历代碑刻172种,包括碑林中元代之前所有碑刻和明清碑刻中“择其可传者”,即明清碑刻只是有选择地收录。这172种碑刻,按表中所列时代划分,隋以前碑9种,唐碑66种,宋碑27种,金元碑7种,明碑10种,清碑52种。如按碑刻的类别划分,则为:碑130种(含7种碑阴),墓志12种,造像碑3种,经幢4种,石刻画7种,石经16种(汉石经残石1种,《开成石经》被析为15种)。表中还标明了每种碑刻的石数,即这172种碑刻总共有961石,因《开成石经》114石每石两面被算作2石,减去后应为847石。如果再减去碑阴即两碑一石者,石数就更少。 从碑刻的年代看,此碑目表仍以唐宋碑刻为主,明清碑刻虽然涉及,但数量很少,仅62种,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这比当时碑林中明清碑刻的实际数量少得多。民国24年(1935),张知道编《西京碑林》所列碑目是一份全目,其中明碑101种,241石;清碑214种,860石。这么多碑刻当然不会是民初以来兵荒马乱的20年间收集的,绝大多数应是清末时已在碑林。 另外,此碑目表未收当时存于西安文庙的碑刻。这是因为进入民国后,原本庙、学、碑林三位一体的格局已成为过去,“三学”已不复存在,文庙和碑林则被分而治之,碑林由图书馆管理,文庙由孔教会管理,所以此时编制目录,便未包括存于文庙中者。直到民国33年(1944)成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时,碑林和文庙才又合为一体。根据民国33年(1944)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接收孔庙碑石的清单,当时存于文庙的碑刻有《皇甫诞碑》《孔子庙堂碑》《智永真草千字文》《郎官题名石柱》以及历代与文庙、府学有关的碑刻共41种,而它们绝大多数清末时已在文庙中。虽然民国期间的几份碑林碑目未将它们列入,但这并不改变它们碑林藏石的身份。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