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在其统治的267年间,对碑林、文庙和府县三学的整修有文字可考的共14次,其中4次专门整修碑林。 清代整修西安碑林、文庙和府县三学一览表
┏━━━━━━━┳━━━━━━┳━━━━━━━━┳━━━━━━━┳━━━━━━━━━┳━━━━━┓
┃ 整修时间 ┃ 整修对象 ┃ 倡修之地方官 ┃ 工程主持者 ┃ 资料来源 ┃ 备注 ┃
┣━━━━━━━╋━━━━━━╋━━━━━━━━╋━━━━━━━╋━━━━━━━━━╋━━━━━┫
┃ 顺治三年 ┃文庙、府 ┃陕西巡抚雷兴 ┃杨璥 ┃顺治三年《重修庙 ┃记事碑 ┃
┃ (1646) ┃县三学 ┃ ┃ ┃学记》碑拓本 ┃已掩埋 ┃
┃ 顺治六年 ┃文庙 ┃陕西巡抚黄尔 ┃府学广文杨 ┃顺治七年《重修 ┃记事碑 ┃
┃ (1649) ┃ ┃性 ┃先春 ┃文庙碑记》拓本 ┃已掩埋 ┃
┃ 顺治八年 ┃长安县学 ┃长安知县樊鸿 ┃县学训导张 ┃雍正本《陕西通 ┃记事碑 ┃
┃ (1651) ┃ ┃选、樊宏 ┃宏业 ┃志·学校志》, ┃已佚 ┃
┃ ┃ ┃ ┃ ┃嘉庆本《长安 ┃ ┃
┃ ┃ ┃ ┃ ┃县志·学校志》 ┃ ┃
┃ 顺治十年 ┃西安府学 ┃陕西提学使田 ┃ ┃雍正本《陕西通 ┃ ┃
┃ (1653) ┃ ┃厥茂 ┃ ┃志·学校志》, ┃记事碑 ┃
┃ ┃ ┃ ┃ ┃乾隆本《西安 ┃已佚 ┃
┃ ┃ ┃ ┃ ┃府志·学校志》 ┃ ┃
┗━━━━━━━┻━━━━━━┻━━━━━━━━┻━━━━━━━┻━━━━━━━━━┻━━━━━┛
续表一
┏━━━━━━━┳━━━━━━┳━━━━━━━━┳━━━━━━━┳━━━━━━━━━━┳━━━━━┓
┃ 整修时间 ┃ 整修对象 ┃ 倡修之地方官 ┃ 工程主持者 ┃ 资料来源 ┃ 备注 ┃
┣━━━━━━━╋━━━━━━╋━━━━━━━━╋━━━━━━━╋━━━━━━━━━━╋━━━━━┫
┃ 顺治十二年 ┃咸宁县学 ┃ 咸宁知县余国 ┃ ┃雍正本《陕西通 ┃记事碑 ┃
┃ (1655) ┃ ┃ 柱 ┃ ┃志·学校志》, ┃已佚 ┃
┃ ┃ ┃ ┃ ┃嘉庆本《咸宁 ┃ ┃
┃ ┃ ┃ ┃ ┃县志·学校 ┃ ┃
┃ ┃ ┃ ┃ ┃志》(附有碑文) ┃ ┃
┃ 顺治十七年 ┃文庙 ┃ 陕西巡抚张瑃 ┃ ┃康熙四年《重修 ┃记事碑 ┃
┃ (1660) ┃ ┃ ┃ ┃西安府学文庙 ┃已掩埋 ┃
┃ ┃ ┃ ┃ ┃记》拓本 ┃ ┃
┃ 康熙三年 ┃咸宁县学 ┃ 咸宁知县黄家 ┃ ┃嘉庆本《咸宁县 ┃记事碑 ┃
┃ (1664) ┃ ┃ 鼎 ┃ ┃志·学校志》 ┃已佚 ┃
┃ ┃ ┃ ┃ ┃(附有碑文) ┃ ┃
┃ 康熙十年 ┃文庙 ┃ 陕西巡抚鄂善 ┃ ┃康熙十一年《重修 ┃记事碑 ┃
┃ (1671) ┃ ┃ ┃ ┃文庙记》碑拓本 ┃已掩埋 ┃
┃ 康熙五十三 ┃咸宁县学 ┃ ┃ ┃民国二十五年《咸 ┃记事碑 ┃
┃ 年(1714) ┃ ┃ ┃ ┃宁长安两县续 ┃已佚 ┃
┃ ┃ ┃ ┃ ┃志·金石考上》 ┃ ┃
┃ ┃ ┃ ┃ ┃有康熙五十三年 ┃ ┃
┃ ┃ ┃ ┃ ┃《咸宁县重修儒 ┃ ┃
┃ ┃ ┃ ┃ ┃学记》碑目 ┃ ┃
┃ 康熙五十九 ┃碑林 ┃ 西安知府徐 ┃府学教授张 ┃康熙五十九年《重 ┃ ┃
┃ 年(1720) ┃ ┃ 容,候补令 ┃锺、训导 ┃修碑亭碑记》 ┃ ┃
┃ ┃ ┃ 徐朱 ┃姚文思 ┃(碑林现藏), ┃ ┃
┃ ┃ ┃ ┃ ┃乾隆本《西安府 ┃ ┃
┃ ┃ ┃ ┃ ┃志·学校志》(附 ┃ ┃
┃ ┃ ┃ ┃ ┃《重修西安府学 ┃ ┃
┃ ┃ ┃ ┃ ┃碑林记》碑文) ┃ ┃
┃ 乾隆三至四 ┃文庙、府 ┃ 陕西巡抚崔 ┃ ┃乾隆九年《重修西 ┃ ┃
┃ 年(1738~ ┃学 ┃ 纪,布政使 ┃ ┃安府学宫碑记》 ┃此二碑 ┃
┃ 1739) ┃ ┃ 帅念祖 ┃ ┃碑拓本,乾隆 ┃均掩埋 ┃
┃ ┃ ┃ ┃ ┃九年《重修文庙 ┃ ┃
┃ ┃ ┃ ┃ ┃颂并序》碑拓本 ┃ ┃
┗━━━━━━━┻━━━━━━┻━━━━━━━━┻━━━━━━━┻━━━━━━━━━━┻━━━━━┛
续表二
┏━━━━━━━┳━━━━━━┳━━━━━━━━┳━━━━━━━┳━━━━━━━━━━┳━━━━━┓
┃ 整修时间 ┃ 整修对象 ┃ 倡修之地方官 ┃ 工程主持者 ┃ 资料来源 ┃ 备注 ┃
┣━━━━━━━╋━━━━━━╋━━━━━━━━╋━━━━━━━╋━━━━━━━━━━╋━━━━━┫
┃ 乾隆六年 ┃长安县学 ┃长安知县杨毓 ┃ ┃《续修陕西通志 ┃记事碑 ┃
┃ (1741) ┃ ┃芳 ┃ ┃稿·学校二》 ┃已佚 ┃
┃ ┃ ┃ ┃ ┃《咸宁长安两县 ┃ ┃
┃ ┃ ┃ ┃ ┃续志·金石考 ┃ ┃
┃ ┃ ┃ ┃ ┃上》有乾隆七 ┃ ┃
┃ ┃ ┃ ┃ ┃年《修长安县 ┃ ┃
┃ ┃ ┃ ┃ ┃学记》碑目 ┃ ┃
┃ 乾隆三十七 ┃碑林 ┃陕西巡抚毕沅 ┃ ┃毕沅《关中金 ┃此次整修 ┃
┃ 年(1772) ┃ ┃ ┃ ┃石记》《陕 ┃未见专 ┃
┃ ┃ ┃ ┃ ┃甘资政录》, ┃门立碑 ┃
┃ ┃ ┃ ┃ ┃嘉庆十年 ┃ ┃
┃ ┃ ┃ ┃ ┃《重修西安府 ┃ ┃
┃ ┃ ┃ ┃ ┃学碑林记》 ┃ ┃
┃ ┃ ┃ ┃ ┃碑的追述 ┃ ┃
┃ 嘉庆十年 ┃碑林 ┃西安知府盛 ┃ ┃嘉庆十年《重 ┃ ┃
┃ (1805) ┃ ┃惇崇,同知 ┃ ┃修西安府学 ┃ ┃
┃ ┃ ┃叶世倬 ┃ ┃碑林记》碑 ┃ ┃
┃ ┃ ┃ ┃ ┃(碑林现藏) ┃ ┃
┃ 道光二十一 ┃碑林 ┃陕西巡抚富呢 ┃ ┃道光二十二年 ┃ ┃
┃ 年(1841) ┃ ┃扬阿 ┃ ┃《复修碑林 ┃ ┃
┃ ┃ ┃ ┃ ┃记》碑(碑 ┃ ┃
┃ ┃ ┃ ┃ ┃林现藏) ┃ ┃
┗━━━━━━━┻━━━━━━┻━━━━━━━━┻━━━━━━━┻━━━━━━━━━━┻━━━━━┛
经多次整修后,到清末碑林的建筑与陈列情况,足立喜六(日本静冈人,1902~1906年应聘来华,任教于陕西高等学堂)的《长安史迹考》中的《碑林平面图》提供了最为清楚而直观的图示。
图中最北面,标“清碑”的展室,相当于今天碑林第4室的位置。图中标的“宋元明清碑”和“孔子像”的展室,相当于今天碑林第3室的位置。图中标“石经(孟子)”和“景教碑”的展室,应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碑亭碑记》所说的“孟子碑亭十三楹”,相当于今天碑林第2室的位置。最初大概是为陈列康熙三年(1664)贾汉复补刻的《孟子》17石而建,至乾隆间亦被扩建为陈列各代碑刻的展室,后来《景教碑》移藏碑林时,便置于该室。 图中标“开成石经(十二经)”的环形碑廊,大致相当于今天碑林第1室的位置,只是其正面的进深比现在要浅。这座环形碑廊一直是碑林建筑的主体,其中陈列的《开成石经》则始终是碑林最重要的藏品。当时这里除陈列全部《开成石经》外,很可能还有明万历年间所刻的《石经补字》。 图中标有拉丁字母的展室,其位置包括在今天碑林第1室之内。这里陈列的唐宋碑刻,堪称是碑林之精华,那些被历代金石学家、历代书法家所推重的著名唐碑,大都陈列于此。足立喜六将其中最著名者的位置,用拉丁字母一一标出,亦可见其重视。图中最南端是《石台孝经》亭,自有碑林以来,《石台孝经》一直覆有碑亭,并处于碑林建筑的中心位置。 图中西侧标明“明清画碑”者,应是用来安置经过汰选的明清碑刻的。由于明清石刻画碑数量不断增多,后人在对碑林藏石的陈列作调整时,将明清画碑集中到这里陈列,原来的明清碑刻又移至其他展室。除以上各展室外,在《石台孝经亭》两侧,在各展室之间,以及在展室内外墙壁上,还竖立或镶嵌着许多碑刻。另外,在文庙和府学中,也散立着不少碑刻,它们大多是与文庙、府学历史相关者,但也有如《皇甫诞碑》《孔子庙堂碑》《智永真草千字文》之类的书法名碑。 与前代相比,清代碑林建筑的大致轮廓还是清晰的。特别是有了足立喜六的《碑林平面图》,与文字记载相互印证,以位置未变的《石台孝经》亭和《开成石经》碑廊为比照物,是时碑林的建筑物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当于今天碑林的什么位置,都很清晰。至于碑石的陈列,虽然不能一一说出每件碑刻的具体所在,但作为碑林精华的那些最重要的藏品,如《开成石经》《石台孝经》、清刻《孟子》以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诸多唐宋名碑,也可以得出它们确切的陈列位置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