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抚琴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不论新旧《唐书》官方记载,还是民间笔记小说、文集,甚至唐宋后人诗咏词赋,均持此说。但民国以来,学术界对杨贵妃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具体表现为:“马嵬驿兵变”为传统说法有异,杨贵妃之死存在疑问,更有人提出杨贵妃入寺为尼或出海远遁之石破天惊之论。
关于“马嵬驿兵变”的真相,流行着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兵变纯粹是禁军因饥疲不堪而对杨国忠等人肆行非礼,主谋是大将陈玄礼。这是一种比较传统,也是正史所载的看法。
一种认为,兵变是太子李享为夺取政权而阴谋发动的,真正的幕后指使人应当是太子本人,陈玄礼只是被人当作工具加以利用而已。在这派观点中又稍有歧异,一些学者肯定太子和李辅国共同参与了兵变阴谋,但又贬低了太子“与谋”的程度,进而认为最主要的人物是宦官李辅国。
贵妃弹琵琶
一种观点认为高力士是真正的后台,陈玄礼是受高力士的委托,杀死杨国忠,并逼迫杨贵妃自杀。
持将士饥疾导致“马嵬驿兵变”说者认为,唐玄宗出逃是仓皇出走,据宋人范祖禹《唐鉴》载,唐玄宗自长安至咸阳,“不四十里而已无食”,《旧唐书》卷106也载:“辰时,至咸阳驿,官吏骇窜。无复贵贱,坐宫门大树下,亭午,上犹未食。俄有老父献馍,帝令具饭,始得食。”《通鉴》卷218也云:“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连堂堂皇帝饿到中还没吃饭,至于随从、护卫、士兵之饥饿可想而知,因此说将士饥疲导致兵变是可以成立的。而持异议者认为,玄宗出逃并不是匆忙之行,当接到长安不保的消息时,还命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至次日黎明才动身离开长安,似乎士兵们不至于离开长安一百里就因饥饿而造反。至于谋反人物,有认为是太子李享勾结陈玄礼,有认为是高力士勾结陈玄礼,借以清除异己,有人认为是李辅国。
“马嵬驿兵变”中的主要受害者杨贵妃是怎样死的呢?正史所载是被缢死的。如《旧唐书·杨贵妃传》载,诛了杨国忠父子后,“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决,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上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死之。”《国史补》:“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陈鸿《长恨歌传》:“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就死尺素之下,”乐史《杨太真外传》:“上入行宫,抚妃子出于厅前,至马道北墙口而别之,使力士赐死。妃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好往。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前梨树下。”所载大致相似,都说杨贵妃死于马嵬驿佛堂。
贵妃描扇
但据唐诗人李益、杜甫、贾岛、温庭筠等写关于“马嵬驿兵变”之诗,则认为杨贵妃是被乱兵所杀,而非缢死。如李益《过马嵬驿》中的“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和《过马嵬驿二首》中的“太真血染马蹄尽”,杜甫《哀江头》的“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此诗明言杨贵妃并非缢死,他作此诗时距“马嵬驿兵变”仅六七个月。贾岛《马嵬》也云:“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则云:“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张枯《华清宫和杜舍人》云:“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云:“返魂无验青烟天,埋血空生碧草愁。”郑蜗《津阳门诗》诗云:“马嵬驿前驾不发,宰相射杀怨者谁?长眉鬓发作凝血,空有君王潜涕胰。”于愤在《马嵬驿》云:“尝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自屠贵妃,生女愁倾国。”北宋张来《卖中兴碑》云:“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都说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当非缢死,如是缢死,则不可能流血。“君王掩面救不得,回头血泪相和流”,白居易描绘杨贵妃死时的情况,也很像是被乱军所杀。尤其从当时叛军入门乱砍乱杀杨国忠父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韦见素等情况看,乱兵是一路杀入玄宗所居之室,杨贵妃被杀势必不能免。正史上载杨贵妃被缢,可能是出于“为尊者讳。”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