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游三秦,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首页 | 意见反馈 | 资源搜索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今天是: 西安 | 宝鸡 | 咸阳 | 铜川 | 渭南 | 延安 | 榆林 | 汉中 | 安康 | 商洛 | 杨凌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汉长安城——宫殿 阁苑 未央宫(1)
2011-7-2 0:01:01  来源:三秦游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未央宫
    汉长安城中最引人注目的宫殿为未央宫。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位于西城南隅,高踞龙首山,瞰临长安城。据勘测,未央宫东西长2150米,南北长2250米,略为方形。周长合汉里21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总面积的1/7。
    未央宫始建于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当时天下未定,萧何把未央宫的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建成后,刘邦回到长安,“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
    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未央宫落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战国时期,诸侯宫室竞以高大相尚。秦灭六国,诸侯宫室之制悉荟萃于秦,秦之宫室遂集天下宫殿建筑艺术之大成。汉代宫殿的建筑风格与秦一脉相承,而未央宫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它经过武帝的扩建和增饰,更加臻于完美,历经两汉、新莽,以及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箸朝代,前后一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宫之一。

 


汉长乐宫未央宫图(《关中胜迹图志》)

    未央宫依龙首山而建。据《雍录》称:龙首山尾“在汉长安城南,逶迤而北,至建章宫上下,乃始折北而趋东。汉世未央宫在折北向东之地其基已高,故宫殿皆出长安城上”。萧何在汉初人力、财力匮乏的情况下,“起未央宫,斩龙首山而营之”,既节省了建筑庞大台基的部分夯土工程,同时也使“宫基不假累筑,直出长安城上”,使宫殿显得高大雄伟,气势磅礴,以比较经济的施工方法,收到了“重天子之威”的效果。未央宫前殿遗址的发掘,证实了《三辅黄图》、《西京赋》所说的“营未央宫,因龙首山以制前殿”、“丰冠山之朱堂”以及“疏龙首以抗殿”等是可信的。从钻探及发掘的台基断面看,未央宫前殿确如文献记载所言,系踞龙首山为基地建筑的。其具体筑法大致为就龙首山主峰削成由北而南高度递减的三个大台面,四周形状按需要略加修整后,再用夯土包筑山的四周及表面,构成一座巍巍岣大台基,然后再在其上营建屋宇。
    未央宫是一个巨大的宫殿建筑组群,一座座宫观、台榭、楼阁,围绕着静穆宏伟的前殿,犹如众星环绕北极星。关于未央宫的各种建筑及园林布置,诸文献所载不一。据《雍录》统计,约有70多个,但仍不完全。《长安志》引《关中记》称:未央宫“街道十七里。有台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西京杂记》则称有“台殿四十三所,其三十二所在外,十一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二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究竟实际情况如何,尚待发掘证实。
    一、武库
    严格地讲,武库不属未央宫组成部分,但因其紧靠未央宫东墙北头,文献一般将之列入未央宫中。《三辅黄图》云:“武库,在未央宫,萧何造,以藏兵器。吕后改名曰灵金藏。惠帝即位,在此贮兵器,名曰灵金内府。”
    武库位于汉长安城内中南部,未央宫之东,安门大街以西约82米处,即今大刘寨村东高阜处。西汉统治者对武库非常重视,管理严格。据《汉书》载,武库令、丞是“掌徼循京师”的中尉属官,“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马钱”。武库收藏的兵器平时不轻易动用。武帝时,连年征战,当边兵武器不足时,才调拨“武库工官兵器”接济。哀帝把武库兵器赏赐给他宠爱的董贤,便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汉书·刘屈牦传》中有戾太子矫制发武库兵器的记载,可见当时动用武库兵器必须得到皇帝亲自批准。
    自1962年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对武库遗址进行长期钻探、勘查和发掘,已探明遗址7处以上,并作了部分发掘。经确定,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原有围墙,东墙和南墙保存较好,各墙厚度不一,最多相差达10倍,这种差别似与防卫有关。从遗址情况看,当年武库的规模相当庞大,主要建筑为贮藏兵器的库房与守兵的营房。各库房分类存放武器,武器皆放置架上。出土遗物以铁制剑、刀、矛、戟、镞和铠甲等居多,铜武器很少,说明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铁器已普遍使用。根据出土遗物判断,武库在王莽末年被焚毁后,便被废弃。
    二、东阙和北阙
    阙是古代宫室等大型建筑入口处的建筑。从周代至汉代,它是一种很流行的建筑形式。早期的阙两两相对,西汉后期出现在双阙之间连以屋顶的式样。
    据古籍记载,未央宫宫殿虽坐北朝南,但当时上书奏事、谒见都从北阙进出,而主受章疏的公车与负责警卫宫门的司马也设在北面,所以未央宫实际上是以北阙为正门。未央宫的北阙是汉王朝宣布政令和张贴重要告示之处。根据礼仪,文武大臣进皇宫之前要在阙下想想自己有什么不足(即“缺”什么)。阙上雕刻有各种连续的几何纹图形,称为“罘罳’,意即反复思考。阙上装饰罘罳,是要求大臣朝见皇帝行至阙下要反复思考其奏章。除北阙外,还有东阙,但无南、西两面门阙。这种布局在中国古代皇宫中很少见。清王森文在《汉唐都城图》中赞美汉长安城“高踞龙首,俯临沣渭,形势伟矣”,但又对未央宫“僻处西隅,阙门北面”的布局持否定态度,认为是“不度轨量”。实际上,泼长安城及未央宫的这种规划布局是与城市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正是这种创造性构思,才突破了《周礼·考工记》那种都城宫殿必须居中及“面朝后市”、“左祖右祖”的死板规定。
    未央宫立北阙反映汉长安城与秦咸阳或渭北关系密切。汉初在营建长安城和未央宫时,肯定考虑过如何利用秦咸阳残存的旧址。项羽虽火烧咸阳,但不可能无所存留。兴乐宫便是幸存者,此外还有咸阳之东的秦兰池宫、渭桥以北原秦文公所起的直市,汉代也继续使用,并且是汉长安城郊的重要工商业市场,加之西汉诸帝陵大部分在渭河以北,因此,汉长安城把渭河以北的原秦咸阳地区纳入长安统一布局。文献和考古发掘表明,汉长安城最繁华热闹的市区正是在城市北部,特别是西北部,未央宫宫殿坐北朝南,而又以北阙为正门,正是从汉长安城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三、前殿
    未央宫前殿遗址是汉长安城最重要的宫殿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时代较早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遗址位于西马寨村北,现存遗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达15米,形状南北长,东西窄,由南往北有三个大台面,次第增高。从台基南端徐步上升,站在宛如小山的台基北部,可以一览无余眺望汉长安城全貌。
    据文献记载,未央宫前殿是一组极其富丽堂皇的高台建筑。《三辅黄图》称:“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丈(合今117.5米),深十五丈(合今35.25米),高三十五丈(合今82.35米)。营未央宫,因龙首山以制前殿。至孝武(汉武帝),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墄,右平。黄金为璧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也!”真可谓人间天上,侈丽无比。
    前殿为西汉一代大朝之地,是未央宫中最雄伟、最堂皇、也是最重要的宫殿,只有隆重的国家大典(如皇帝登基、丧事等),重要的朝会,才得在此举行。在这里,汉高祖摆过盛宴,大会诸侯群臣,为太上皇祝寿;汉文帝曾坐在殿上颁诏宣布诸吕之乱已被平息,由他继承皇位。
    前殿是由许多殿堂建筑组合而成的,其中屡被史籍提及的是宣室。宣室位于正殿北部,国家大事多在宣室作出决定。汉文帝曾在宣室召见博学多才的贾谊,问以鬼神之事。因为它是“布政教之室”,所以东方朔曾在宣室极谏武帝,不许以男色取悦帝姑馆陶公主的董偃进入宣室,并说:“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
    《汉书·王莽传》记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汉兵入长安城,未央宫被火烧三日,王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从前殿遗址西南侧发掘现场看,前殿毁于大火确系事实。
    四、白虎殿
    未央宫有白虎殿。白虎殿修建较晚,汉史中有关白虎殿的记载多在西汉晚期。《汉书》及其他史籍均未说明其具体位置,但从字面看,应是位于西方的殿堂。
    五、天禄阁和石渠阁
    天禄阁与石渠阁为“典籍之府”,即皇家图书档案馆。西汉时许多著名儒家学者在天禄、石渠二阁校书讲学,如扬雄(又作杨雄,字子云)曾校书天禄阁,刘向曾“讲论五经于石渠(阁)”。
    天禄阁 天禄阁遗址在未央宫前殿正北约1公里处的小刘寨,为一座高约六七米的夯土堆,略呈立方形,残存的台壁上挂满青藤,台上有一小祠,人称刘向祠。据《三辅黄图》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曰:余略授子焉。”天禄阁遗址曾出土过“天禄阁瓦当和天鹿画瓦”。
    石渠阁 萧何造,其下石为渠以导水,因以为阁名。刘邦率军进占咸阳后,萧何收集秦图书、典籍和档案。石渠阁建成后,藏于其中。汉成帝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所征集图书亦藏于此。石渠阁成为西汉时期国家最大的藏书阁。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宣帝诏诸儒在阁中讲五经同异。学者施雠、梁丘临、欧阳生、林尊、周堪、刘向等人都曾在石渠阁查阅资料和论经讲学。遗址在天禄阁遗址西约520米处。登上残存的夯土台基向北眺望,可以看见不远处的桂宫明光殿遗址的巨大夯土堆。石渠阁遗址曾出土过“石渠千秋”瓦当。石渠阁遗址附近,汉代的筒瓦、板瓦、回纹和棂形纹的铺地方砖残块,以及云纹、“长生无极”瓦当,至今仍有发现。
    六、柏梁台
    柏梁台建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春,因“以香柏为之”,故名柏梁台。据说台建成后,浓郁的香味飘散到5公里以外。这是一座高达20丈(合今47米)的高台建筑,修筑此台时采用了铜柱,显然是为了解决台上多层建筑材料的负荷问题。据《汉书》记载,柏梁台毁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因雷电击中而引起的火灾。
    柏梁台是武帝时期汉长安城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的标志,柏梁台建成后,一幢幢更加富丽堂皇的宫殿相继出现。
    《三辅黄图》说柏梁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长安志》说“柏梁在未央宫北”;《汉书》称“太初元年十一月乙苜,未央宫柏梁台灾”,亦点明柏梁台在未央宫。因此,一般认为建章宫太液池遗址西北的柏梁村即是柏梁台所在,显然于史无据。
    元李好文编绘的《长安志图》标示柏梁台位置在未央宫西部,章城门与直城门之间。清王森文《汉唐都城图·前记》云:“未央、长乐界有樗里子墓,墓西南殿基大过含元殿,即未央前殿也,殿北二丘,当即天禄、石渠,又北一丘少西,当即柏梁故迹也。”今前殿遗址西北有卢家口村,该村依傍汉长安城西城墙而筑,村东有一残存的夯土堆高约7米。卢家口村西约500米处即是建章宫前殿遗址所在的高、低堡子。据《史记》载,修建建章宫是因柏梁台被烧毁,必须“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所以,“用厌火祥”为目的而营造的建章宫不会离柏梁台太远。卢家口村东夯土堆位置正与文献记载的柏梁台位置相合。这座残存的高大夯土堆极可能是柏梁台故迹。
    七、宫门和掖门
    未央宫四周筑有宫墙,宫城四面各辟一门,称宫门或司马门。南宫门(亦称南司马门)与长安城的西安门南北相对,从宫门有道路过端门可达未央宫前殿。西宫门位于今未央宫乡卢家口村南,门内亦有东西大街通往前殿。北宫门为宫城的正门,群臣上朝奏事,外国酋长、使者到未央宫多从此门进出。东宫门内有大街直通前殿,诸侯王朝见皇帝,皇亲国戚来往于未央、长乐二宫都要进出此门。掖门即皇宫除宫门之外的其余侧门,未央宫的掖门有14座,见于记载的有北掖门、尚方掖门及作室门等。
    八、承明殿
    未央宫有承明殿,是皇帝的“著述之所”,有宫廷顾问官值宿。汉昭帝去世后,霍光和大臣们在承明殿废黜淫乱无度的昌邑王刘贺。年轻的孝昭皇太后坐在警卫森严的承明殿中武帐里,听取群臣对刘贺的控告。根据《汉书》对此事的记载,可以得知未央宫中一些宫殿的大致位置。
    “宣室、温室、清凉,皆在未央宫前殿北。宣明、广明,皆在未央前殿东。昆德、玉堂,皆在未央前殿西。”废刘贺时,孝昭皇太后先从长乐宫来到未央宫承明殿。刘贺入朝太后毕,欲乘辇归温室,中黄门宦者趁机把他软禁在温室殿听候发落。可见温室殿与承明殿相距不远。另外,根据刘贺被废后下承明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然后就乘舆副车出宫的记载,可知金马门必在承明殿之东,而且相距不会太远。
    九、后宫
    后宫为皇后所居宫殿,又称椒房殿,位于北司马门以南与长林门之间,往南再通过金马门、宣室才能到达前殿。传世瓦当有铭文“揜依中庭”的,此瓦为后宫屋顶所用。武帝时,后宫规模庞大,分为8区,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等殿,后又增修安处、常宁、茞若、椒风、发越、蕙草等殿。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年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随补之”。元帝时,大臣贡禹奏言:古者宫女不过九人,“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节俭,宫女不过十余”,“后世争为奢侈,转转益甚”,“武帝时,又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
    宫中长巷称为永巷,用来幽闭有罪的宫女。后宫制度森严,分14等,除皇后外,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婕妤、娥、容华、充依、昭仪等爵位。
    宫廷斗争反映到宫闱内幕。精通音乐、长袖善舞的戚夫人因在继嗣问题上与吕后发生尖锐冲突,刘邦死后,吕后令将戚夫人囚禁永巷,断其手足,挖眼,以药熏耳使聋,再饮以哑嗓毒药,置之厕中,名曰“人彘”。武帝欲立少子刘弗陵,又担心“子少母壮”,太后专权事件重演,便逼死刘弗陵之母钩弋夫人。
    西汉末年,随着王莽新朝覆灭,营建200余年的汉长安城遭到严重破坏,未央宫火烧三日。东汉迁都洛阳后,刘秀在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巡行至长安,次年下诏“修西京宫室”,但修整规模终究有限。到东汉末年,未央宫已年久失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华峤《汉书》载:董卓准备迁都长安,司徒杨彪表示反对,说:“长安宫室坏败,不可卒复。”
    东汉以后,前赵刘曜曾“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最新资讯
· 汉长安城概述
· 汉长安城——市容八街九陌
· 汉长安城——城郭城门
· 汉长安城——城郭城墙
· 汉长安城——建都长安
· 汉长安城——议定国都
· 未央区潘顺夫妇合葬墓
· 未央区淳于广与周氏合葬墓
· 未央区鲜于庭诲墓
· 未央区瓜王冢
· 未央区范家村汉墓群
· 未央区高祖庙(高庙)
图片热点
<% Set rsKind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k = "Select top 7 * from ziyuan_content where classid in (Select classid From Ziyuan_Classname Where classcname='景点介绍') order by id desc" rsKind.open sqlk,conn,1,1%> <%WHILE not rsKind.eof%> <% rsKind.Movenext Wend rsKind.close Set rsKind = nothing %>
未央区汉太液池遗址
未央区汉太液池遗址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大明宫遗址)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大
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
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
未央区秦阿房宫遗址
未央区秦阿房宫遗址
未央区汉未央宫遗址
未央区汉未央宫遗址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
带宽支持:古城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