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马可·波罗到西安还引出一段佳话。西安有一名小吃,叫“肉夹馍”,马可·波罗这个中国通见了极不满意,认为名称有误,应改为“馍夹肉”,可是,摊主不买账,双方互相抬起杠来,结果置炉上的白吉饼被烤糊了。马可·波罗不好意思,便将糊饼买下,那位摊主一看这老外不错,于是将切好的腊牛肉免费让马可·波罗夹在糊饼中尝一下。马可·波罗吃后大叹味之鲜美,将之工艺带回意大利,几经改变后制成了意大利最著名的小吃---比萨饼。
元代安西王府位于今西安城东北约3公里,南距秦家街120余米,东距浐河2公里许,地势高亢而平坦,是龙首原东去之余脉。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安西王城”,称“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元世祖以子忙阿剌为安西王,开府京兆,镇秦、陇、蜀、凉之地,置城。今俗名斡耳朵,故址尚存”。这一记述中不仅指明了安西王府的位置以及清代的残存状况,而且直接以“城”称呼安西王府,足见对其规模之大的肯定。“斡耳朵”在蒙古、土耳其及通古斯语中是“宫殿、郭城或行宫”的意思。
安西王府占地规模较大,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解释“安西王城”称,“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元世祖以子忙阿剌为安西王,开府京兆,镇秦、陇、蜀、凉之地。置城,今俗名斡耳朵,故址尚存”。“置城”当即指专为安西王兴建府城,而且有可能依据通行的“城池”标准加以建造。民国时人陈子怡在《西京斡耳垛考》中亦称“斡耳垛在当日既为一宫,且包兵卫在内,实即一宫城也”。1940年前后,西京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陈云路拟《西京规划》中载元安西王府“墙垣、殿基皆存,其周约四里”。
1956年,陕西考古队在西安市东郊秦孟社村石家街仓库发现了安西王府遗址。马得志先生在《考古》1960年第5期发表了《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记》,详尽记述了1957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安西王府的勘测数据。
安西王府的域垣,除北城墙基保存较好外,其他三面均埋于地表以下。经钻探得知,城基均完整,全是板筑夯土,夯层坚硬平整。四面城基宽度不一致,北城基宽9米,西城基8.2米,东城基和南城基相同,皆10米。东西二城基南北长各603米,南城基542米,北域基较南墙略短,长为534米,周围2282米。城垣的平面基本呈长方形,方向北偏西3度。城的四角均向外突出,突出部分的平面近半圆形,直径在29米~30米左右,从其形制及附近堆积的砖瓦分析,城的四角可能有角楼一类的建筑。
根据钻探所知,安西王府城仅东、西、南三面有门,东西二门基本对称,二门大小亦相同,门基宽14米,都是一个门道,宽皆5米。南门略偏东,门基宽14米,也是一个门道,惟宽12米,较上述二门宽一倍多,这当是宫城南面的正门。
在城的中央,有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高出地面2~3米多。从台基上散布的大量砖块和琉璃瓦推断,这一台基当是宫殿的基址无疑,而且是重要的宫殿。关于元安西王府中央大殿台基结构,夏鼐先生研究认为,“依照台基的平面和所处奠基石函的位置来推想,这台基上的宫殿,很可能是前后三进,像北京故宫的三大殿”。推断安西王城中央台基的建筑结构与元大都大明殿一致。即前为朝会正殿,中为中殿,后为寝殿。
该殿基的筑法(夯土瓦砾相间),从坚固方面或防潮等来看,较唐大明宫殿基的筑法为进步。在台基上堆积的大量元代砖瓦中,以黄釉琉璃瓦为数较多,也有不少直径达14厘米的黄釉龙纹圆瓦当,及三角形的龙纹和花叶纹的滴水瓦,均是残片。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