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玉雕
明后期及清代和民国时期,蓝田玉源重现,引来石匠和玉工后裔,重新将视点集中在蓝田县境内玉川、红门寺等地,成为玉器的开采和加工之乡。但多为一家一户作坊式的加工,品种单一规模不大。此时中国的玉雕工艺发展已达到了最高峰,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达到空前程度,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工艺技术,在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对蓝田玉雕工艺走向成熟,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解放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蓝田玉雕生产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玉雕工艺和品种造型有了很大提高。玉雕类不仅有了巨雕,而且有了微雕,连环雕等,巨者数吨,高达2—4米。小者如指,巧夺天工。成熟的玉雕产品不仅造型逼真,构思奇巧,喜怒皆俱,而且和玉材的自然色彩合为一体,使生物造型动静绝妙,神韵俱生,成为文化艺术珍品。2004年2月蓝田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玉雕之乡”,2004年4月国家质监总局已通过对蓝田玉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4年9月蓝田县又成功举办了“中国?西安蓝田美食美玉节”,进一步扩大影响,其产品已经走向国外,远销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蓝田玉雕工艺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它是将璞玉经过制作者按照量材施艺的原则进行巧妙的构思设计,再进行雕琢,最后加工成为精美工艺品的过程,整个工艺流程可概括为审料——设计——雕刻——抛光——装璜5个主要环节,按其产品的用途及制作可分为首饰制作、圆珠制作、玉摆件制作、玉器皿制作、玉盆景制作、玉器镶嵌等6大工艺,产品涉及玉雕屏风、人物山水、花卉鸟兽、文物仿制、生活用品、软件系列1000余种。
精美的蓝田玉雕茶具
蓝田玉雕工艺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开始佩带打制的蓝田玉,境内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先民磨制的玉璧玉戈等。春秋战国时期蓝田玉被不断加工制成玉礼器,秦统一六国后,得蓝田水苍玉,制作为“传国玉玺”,秦始皇命李斯篆文,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并刻虫、鱼、蛟、鳝、鹤等水族物于其上,寓示秦以水运得国。后玉玺一直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封建时期,流传千余载。汉代,蓝田玉作为宫廷宠物,被大量使用,汉高祖用蓝田玉加工为鸠杖,赐于德高望重的耄耋老臣,并用蓝田玉加工成其墓道的大玉铺首。蓝田县泄湖镇薛家河村出土的长公主墓,就是用蓝田玉磨制而成的铜镂玉衣,原李后乡新庄村出土的有玉琀等,都为蓝田玉早期加工作了很好地印证。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蓝田玉的加工利用亦达到鼎盛,蓝田玉作为地方向朝廷贡品而被大量开采。《杨贵妃外传》载:“太真善击罄,上令用蓝田绿玉制成一罄,备极工巧”。王公权贵用蓝田玉装饰冠冕、朝服、钗环首饰和刀剑鞘柄。而用途最广的当推玉带和玉步摇。《新唐书?车服》中记载了玉被大量使用制作玉带,而且在使用中显示出严格的等级尊严和权威威仪。蓝田作为畿内之地,唐代宫廷对蓝田玉的采掘达到了登峰造极。这些在诗人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和韦应物的《采玉行》中都作了详细的记叙。因而蓝田玉山(今王顺山)成为唐代采用的官矿,围绕着采玉,蓝田大量的玉雕工匠随着而产生。诗人钱起的《白石枕》一诗,将蓝田玉皎然如霜、苍翠若碧水的形态跃然纸上 。唐开元十七年蓝田大地震,玉山采玉矿区“山摧百余步”,遭严重破坏,但是至今玉山脚下,普化镇、冯林寨、蚂蚱滩村一带仍有大量的石匠,世代相传,进行着石材加工,并以此为业,这些都是早期采玉工人的印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