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展示“太白求雨”剪纸
王宁,80后,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北营村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陕西宝鸡眉县“大神剪法”传承人;中国书画家协会剪纸委员会理事、导师;中国中央民间文化促进会理事;创作大幅随意剪纸,高密度佛教故事、佛像、多组合泥塑、精品关中习俗故事、具体人物。
太白山下、农家小院、一把老式的剪刀、一幅幅富有西府韵味的精美剪纸……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不少人会认为这其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位白发苍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但是,见到王宁时,不得不让人惊讶,这可是一位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28岁小伙子。
他的剪纸“工龄”已有20年。与其他剪纸者不同的是,王宁剪纸从不事先在纸上描画样子,更不用刻刀雕刻,单凭一把剪刀便能在纸上翻转乾坤。一折一剪之间,倏忽,一只蝴蝶翩翩飞出,一头耕牛信步踱来,一位美丽的姑娘微笑走来……速度之快,技艺之精令人叫绝。
最近他一直忙于一套名为“太白求雨”的剪纸,这套剪纸竟然计划有一千幅,为A3纸大小,目前他已经完成110幅。
对于这位“80后”的年轻人来说,吸引他的不是现代都市的繁华,不是时尚前卫的潮流,不是歌舞厅咖啡厅的情调与浪漫,而是,根植于乡土之间厚厚的传统文化。
王宁七八岁时就酷爱美术,有一次,村里一家人窗户上贴的剪纸窗花,吸引了他,原来图画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还能贴在窗户上,对剪纸的爱好便这样被勾了起来。
放下了画笔,拿起了剪刀,从小猫、小狗剪起。14岁那年,他剪出了第一幅成熟的作品“老鼠娶亲”。
“那时很喜欢看《365夜童话故事》,‘老鼠娶亲’这个故事很吸引我,我当时就一直想,究竟是什么样一群小老鼠呢?它们娶亲会不会也和人类一样呢?于是,我就想把这娶亲的景象剪下来。”王宁笑着说。
没有任何参考,没有任何指导,14岁的小王宁完全凭借自己的想象,剪出了一幅热热闹闹的“老鼠娶亲”图。
在一个专门储存剪纸作品的大木箱里,王宁找出了这幅“老鼠娶亲”图。
图中共有11只老鼠,英姿飒爽的“新郎”,娇羞的“新娘”,还有3只老鼠负责放鞭炮、打锣、吹唢呐,另外5只老鼠合力抬起一个偷来的新娘鞋当做花轿。当然“媒人”是不可少的,瞧它,正得意地站在“花轿”的最前端。
这幅“老鼠娶亲”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形态各异、趣味横生,特别是老鼠的嘴、耳、眼、尾等勾画传神,整体布局和搭配神形并茂,犹如一幅立体的民间故事图画。
当年这幅作品和其他几幅作品还曾被学校选送到县文化馆参加过展览,时任县文化馆的馆长得知这幅作品竟出自一个14岁的学生之手时,惊讶不已,专门来到他的家中,鼓励他要将剪纸继续做下去。
“有了那位馆长和学校很多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我知道这条路我一定要走下去。”王宁说。
中学毕业后,王宁开始到外地去打工。与其他打工者不同,不是所有能挣钱的活他都干,王宁是个很“挑剔”的打工者。
“我在南京一家城市雕塑公司干过,在山东一家民俗民艺加工厂干过,我只选择这些和艺术相关的企业,虽然挣钱不多,但是在这里可以学习东西,或许这是一种执著,或许也是一种固执。”王宁笑着说。从这个笑容里,记者可以感受到他沉浸于艺术时的喜悦,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个年轻人奋斗的艰辛。
利用在外打工的机会,王宁还在山东淄博、陕北等地专程考察、学习剪纸艺术,并拜访当地的剪纸艺人。他发现,山东的剪纸多以当地的民歌为创作素材,而陕北的则是原生态的风格,而且这些以传统题材为素材的作品,在当地的文化市场上也是卖得最好的。有了这些发现,他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领悟和理解。
“2006年,在南京打工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给我讲的‘太白求雨’的故事,把这个故事用剪纸表现出来,一定会是很成功的作品。”王宁说。
奶奶讲给王宁的故事很简单,是古时人们在太白山拜祭雨神求雨之事。但是,王宁说,他不想只剪一个祭祀的故事,他要通过这个故事把眉县地区最原生态的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的民俗民风、人情世故用剪纸表现出来。
为了这个心愿,王宁很快从南京回到了家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详细考察和拜访后。王宁自己编出了一个有关“太白求雨”的故事,并决定用一千幅剪纸来表现。
“在这个故事中,有三个核心人物,我由他们的生、老、病、死为主线展开整个故事,出现在作品中的人物达上百位。”王宁告诉记者。
说着,他拿出已经剪好的110幅作品,铺在一个大床上向记者展示。在一幅幅A3纸大小的作品中,太白山的巍峨、农家人耕作的辛苦、耍社火看大戏的热闹、赶去找稳婆的焦急……无一不从这些作品中生动地反映出来。最有意思的是一幅“找稳婆”,婆婆为大清早即将生产的儿媳妇去找稳婆,急急忙忙中裤腰带都忘了系,就跑出了家门。一幅幅作品连接起来,西府民俗的韵味便跃然纸上。
“我想以最快的速度,赶在明年底把‘太白求雨’全部剪好,然后再做一套泥塑的‘太白求雨’。”王宁信心满满地说。
其实除了剪纸,在泥塑方面,王宁也是颇有造诣。在前不久眉县举办的首届农民文化节上,王宁送去未着色的乡土味浓的泥塑也受到了人们的赞赏。
用泥塑来展示丰收猕猴桃时的快乐,用泥塑来展示当地“赶犟驴”的民间故事……无论是什么艺术形式,王宁的作品总和生他养他的这方水土分不开。
最近他又在做“农民土布画”,这种画是用当地人自己纺织的一种土布堆砌、填充、刺绣而成,颜色多变、形态逼真、乡土味浓,小时候他经常看到大人制作,但是现在几乎已经失传,他通过多方拜访、学习,终于掌握了制作方法,准备着手做第一幅。
剪纸、泥塑、土布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王宁认为只有将它们推向市场,才能让更多的人认可它们,接受它们,以致传承下去。
剪纸、泥塑、土布画……这些承载着西府古老文明的民间艺术,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传承着,并且焕发出新的生机。从他身上,我们似乎感到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挽留和热爱中来,薪火般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精华。